将创新驱动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在动力
2025-07-09 17:05: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徐泰玲

中共南京市委十五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省会担当。近年来,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要求我们必须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经济转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引领经济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省会担当,南京要坚持将创新驱动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优化创新生态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激活经营主体活力的“催化剂”。南京需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强化财政金融支撑。通过财政政策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建设,打造高新园区科技创新集群,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通过税收优惠(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知识产权保护(严打侵权行为),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例如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鼓励银行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信贷等金融产品,解决创新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完善人才政策,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的投入,培养更多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打造创新人才梯队,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同时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能型人才(如工程师、技术工人),解决“用工荒”与“技术断层”问题。

培育创新产业

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创新驱动则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手段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以创新升级传统产业,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制造业(如工业互联网),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如智慧农业),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迁。培育新兴产业生态,在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领域加大创新投入。进一步推动“软件+AI”“软件+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国家级软件创新中心,带动全省数字经济产业链升级。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数字产业,打造南京软件谷、江北新区研创园等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以数字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场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南京应围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要求,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人工智能、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八大产业,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并为全国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强城市数字化治理,推动发展智能制造、数据融合应用、医疗卫生、无人机、无人驾驶、智能电网、智慧出行、智慧城市、民生服务等应用产业。探索以重大应用为牵引的技术集成标准和模式,布局一批新型基础设施,通过创造新需求、激发新活力和培育新业态。

孵化创新主体

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创新驱动不仅仅是科技概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战略选择。通过不断创新,企业能够开发新产品,改进生产流程,优化服务体验,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南京要制定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实施方案,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重点培育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引领作用大的科技创新企业。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原始创新,如设立专项基金聚焦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夯实创新根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针对“卡脖子”领域(如芯片、高端装备),集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力量协同攻关,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以培育和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任务,组织开展多角度、多元化的高企培训活动,壮大科技创新企业集群。鼓励科技型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培育高成长性企业,聚焦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坚持需求导向,强化政策落实,做好梯次培育,推动独角兽、瞪羚企业加速成长。培育创新主体与人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鼓励大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支持更多中小企业成为“专精特新”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产业成本。

加强载体平台建设

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加强政策导向和统筹协调,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着力将紫金山实验室打造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科技创新基地。以扬子江产业科技创新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加强校地合作,加快成果转化,围绕光子芯片、智能传感器、自主可控工业软件、高分子材料、器官芯片及仿生大设施、含能材料、硅基微显示、AI+视听等8条特色细分产业链条,不断壮大科技企业发展,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丰富优势,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南京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顶尖高校,以及众多国家级科研院所。可推动高校实验室、重点科研平台与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比如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把高校的基础研究成果更快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企业和科研机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主导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与基础软件等领域短板,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课题制形式,组织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开展联合攻关。

强化区域协同

引领南京都市圈创新一体化。以南京为核心,推动与镇江、扬州、淮安等城市的创新资源共享,共建跨区域实验室、技术交易平台等,让南京的高校、科研资源辐射周边,带动都市圈形成“研发在南京、转化在周边”的协同模式,提升全省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对接国家战略创新带,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与上海、杭州、合肥等城市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跨区域创新项目上联动,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创新格局,为江苏在长三角中扛起创新大旗提供支撑。

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产业升级为核心、生态优化为保障、区域协同为路径,形成“政策引导、人才支撑、产业联动、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让创新成为扛起省会担当的内核动力。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