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火爆全网。“苏超”不仅是一场全民体育狂欢,更是城市治理创新与民间活力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这场体育盛事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社会治理从机械的“物理整合”到有机的“化学融合”的质变跃升的迫切需求。这一破题方向,清晰指向政府搭台、文化破壁与社会协同的深度融合。
政府“搭台”,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
面对“苏超”等爆发性流量事件,政府亟需转变角色,从“大包大揽”的管理者,转向“精准赋能”的平台搭建者和服务者,实现治理效能的突破升级。
刚柔并济,优化制度弹性并强化规划引领。政府应拆除行政壁垒,构建弹性规则框架。例如,为临时性大型活动开辟“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制定包容审慎的监管细则,在筑牢消防安全、疏散预案等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允许活动形式在合法、合规、合理的框架内自由创新。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规划赛场周边空间布局,出台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专项扶持政策,促进体育与旅游、餐饮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全面提升区域吸引力与承载力。
智慧赋能,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水平。面对“苏超”带来的大客流挑战,一方面要强化基础设施保障,通过增班次、延时长、设专用通道和临时停车区等举措,科学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在赛场周边科学设置临时医疗点,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和急救设备,并打通医院绿色通道,确保紧急医疗响应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智能管理,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路况实时监控、人流实时监测、风险精准预警、应急高效指挥等,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资源整合,创新监管模式并构建良好生态。面对复杂局面,需创新监管与应急机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商家信用评价体系,严厉打击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完善应急预案,构建多部门协同应急指挥体系,提升突发事件响应处置效能。同时,发挥政府协调优势,担当好链接资源的“超级节点”。积极引入专业经营主体负责活动运营,搭建平台促进本地餐饮、文创等产业深度对接,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普惠支持,实现活动效益与地方经济的双赢、城市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
文化“破壁”,熔铸区域情感共同体
“苏超”的火爆,体现了人们对归属感、参与感和身份认同的深层渴望。这需要通过文化“破壁”,将深植于地方肌理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凝聚人心的核心力量,构建以文化认同为内核的区域情感共同体。
深植文化基因,筑牢认同根基。“苏超”为地方文化的展示和传承提供了广阔平台。政府应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文化资源,精准对接当代审美与活动形态,并将其深度融入赛事设计及城市建设。在赛场周边设置文化展示区呈现文物与手工艺等文化符号,使球迷在观赛中沉浸式感受地方魅力。同时,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培养文化传承人才,推动地方文化的创新发展,筑牢文化根脉。
激活共创体验,打造文化品牌。深度参与是形成文化认同的关键。一方面,打造低门槛、高互动的沉浸场景,如开放市民表演舞台、组织社区球队参赛、鼓励特色服饰观赛、开发线上互动游戏等,推动市民从“围观者”向“表演者”“参赛者”“传播者”转变,极大提升其主人翁意识和情感投入。另一方面,塑造特色文化品牌。举办与赛事相关的文化节、美食节、音乐节等活动,发起文学、绘画、摄影等“球迷文化创作大赛”,激发共创热情。通过社交媒体发酵,将活动中衍生的“梗文化”迅速沉淀为群体的共同记忆符号,成为情感共同体的无形黏合剂。
培育开放包容“新民俗”,促进文化交流。为避免流量的昙花一现,需推动活动从“事件”升华为可持续的“新民俗”。“苏超”赛事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的球迷,为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契机。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通过线下分享、线上互动等方式,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不同地区球迷文化交流,滋养多元文化生态。此外,政府应有意识培育新民俗根基,将活动纳入城市文化日历,鼓励社区、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传承。
社会协同,开辟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
以“苏超”为契机推进社会治理,关键在于突破“政府—市场”二元框架,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机生态。
激发基层社区活力。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石,要充分赋权基层社区组织(居委会、业委会)和社区领袖,使其深度参与活动策划、秩序维护及本地服务对接,将赛事能量转化为社区自治动能。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为社会组织提供必要的资金、场地和技术支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强化企业治理主体作用,建立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鼓励企业在赛事期间开展公益活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例如,通过媒体宣传、社区讲座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社会治理的认识和参与意识;设立意见箱、线上问卷广纳建言,对公众提出的合理建议及时采纳和反馈,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泰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