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中共南京市委十五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坚持多极支撑、集成联动,建设“两城两区两港两中心”创新枢纽,服务全省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试验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产业竞争优势,完善融合创新生态,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南京发展新质生产力成效明显,规模体量持续壮大,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十。科技创新协同发力,策源能力显著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显示,南京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名列全国城市第四。2024年,南京万人发明专利、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国第三,29个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第三。“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南京位居全球第五。在“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南京位居世界科技集群百强榜第九。产业强市稳步推进,四大集群全国领先。其中,软件业收入突破8600亿元,名列全国城市第五;智能电网超过4300亿元,全国占比50%左右;生物医药超过2100亿元,三大园区均入围全国30强。企业矩阵不断丰富,大中小微生态优化。2024年,南京规上工业企业突破5000家,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1家,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334家,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12家。
当前正值“十四五”全面收官、“十五五”谋篇开局之际,南京亟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立足创新策源地、“4266”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国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等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统筹科创中心、产业布局、数实融合、企业主体和发展生态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攻坚突破,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加快科创中心建设,激发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能
优化重大平台布局,夯实科技创新支撑基础。深入推进紫金山实验室、国家EDA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等建设,争取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重大创新平台或科学装置落地,优化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高能级平台矩阵体系,创新“大平台、大团队、大协作”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增强原始创新和引领性技术攻关能力。
健全“中试”生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效。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型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协同行业龙头、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搭建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全覆盖体系;联合开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一站式”集成平台,有序提升产品试制和批量生产的流程型制造中试能力、新产品研发和持续迭代的离散型制造中试能力,争创长三角中试产业生态集聚区和示范基地。
畅通“教科人”循环,推动“科产”融合。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导科研院所完善适应产业需求的教育体系,创新“一站式”人才培养培训平台。推动行业龙头共建“订单式”人才培引模式,探索“人才飞地”等新型柔性用才机制。高水平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健全科技创新成果供给和产业创新技术需求双向对接机制。
统筹现代产业布局,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体系支撑基础。
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绿色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水平。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强市、种业高地。增强高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健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电子产业生态。构建循环发展的石化体系,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化工产业强市。顺应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新方向,统筹多元化发展路线打造汽车产业新高地。实施“高、绿、智”行动,高水平建设世界一流的特钢材料集群。
支持新兴产业科产融合、增量扩面,打造软件信息、智能电网两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材料、航空航天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壮大主阵地新支柱。加快软件名城建设,打造万亿级软件信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健全大中小微协同发展生态,创建五千亿级智能电网世界领先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统筹高端医疗、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与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能源布局,争创以“三医三生”为引领的五千亿级生物经济产业集群。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壮大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材料、航空航天等五大千亿级以上新兴产业集群。
促进未来产业优化布局、集势成形,健全培育孵化体系、抢占全球制高点先手棋。一体统筹推进未来技术/产业“谋划、规划、培育、成长”布局。统筹“优势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传统未来融合化”,健全“源头创新—中试/验证—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培育”培育路径和孵化体系。遵循“0→1→N”发展规律,健全科学家、工程师和科技服务及创业投资专业人才保障体系。
引导领先行业延链拓链、双向扩展,构建上中下游协同、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优先支持石化、钢铁、建材等原材料工业向上延伸,聚焦重点领域合作成立新型研发机构、设立专业子公司、组建联合攻关团队,集中突破技术工艺、装备零部件和工控软件等“卡脖子”环节,向下游拓展,有序开发终端产品、布局消费端市场。重点支持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打破数据、软件、硬件壁垒,培育壮大以“强感知、强计算、强交互、强体验”为特征的新一代智能终端产业链(群)。
促进数实深度融合,放大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倍增效应。
以软件名城建设为核心引领,争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打造万亿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抓手,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信息通信、新一代智能终端增量扩面,加快布局未来网络、数据产业、算力产业及第三代半导体新兴赛道,打造覆盖软件与硬件、贯通技术端与应用端的国内领先的数字产业集群。
统筹三次产业“智改数转网联”,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化”新标杆。全面实施“人工智能+”战略,打造“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新标杆。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等传统行业升级改造,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引导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商贸物流、农村电商等特色化产业形态。支持金融、商贸、物流等创新多元化定制化服务,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以“三网”实施为关键抓手,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治理水平。一体推进“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网协同”联动实施,加快“五位一体”全域数字化转型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推动部署一批政务垂直类大模型深度应用场景,全面提高经济社会运行监测分析质量,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治理水平。
优化企业梯度体系,壮大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自主创新型承载主体。
推动龙头企业“强链扩群”,巩固优势行业存量基础。支持软件信息、智能电网、石化钢铁、现代金融、新能源汽车、互联网平台等行业龙头,集聚产业链(群)上下游企业、实现“强链扩群”,牵头组建高能级产业科创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起设立企业风投资本(CVC)、促进创新创业团队成长。加强央企国企、民企百强、跨国公司、平台型企业等设立研发中心和总部机构招引,推动设立独立法人子公司、实现业务和收入同步落地“生根”。
引导领军企业“锻长补短”,打开优势产业增量空间。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装备等,搭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和专家等对接平台;围绕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指标需求优化工作机制,支持利用资本市场平台以及增资扩股、兼并重组等资本市场工具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整合优势资源、优化业务布局、打开增量市场空间。
支持科创企业“破茧成蝶”,开辟新兴产业潜量源头。围绕领先产业和优势产业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及未来产业双创企业“建档立卡”,量身定做“双创团队—小微企业—中小企业—高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规划,健全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场景、资本、订单等,以及行政、人事、财务等综合服务体系,增强企业自生能力、助力跨越初创期高风险阶段。
推动国资国企改革纵深发展,增强产业强市带动能力。围绕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持新工集团、紫金投资、扬子国投等地方国资国企,利用并购重组、股权投资、吸收合并等资本运作工具,参股、控股一批头部企业、上市公司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央地、省市国资国企借助资本市场平台深化合作,做强做优石化、钢铁、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重点行业。
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生产要素保障能力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金融服务水平。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继续深化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聚焦重点领域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探索打造特色化普惠金融示范区,增强养老金融服务能力、提升数字金融整体发展水平。打响南京创投品牌,协同社会力量加快壮大耐心资本。
健全“数据要素×”生态,激活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动能。以公共数据价值化为引领,推动全市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开放数据,加快完善全社会数据要素资源体系,丰富数据产品供给、促进“数据要素×”赋能,争创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继续推进江苏国际数据港建设,高质量完成国家数联网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试点任务,支持省数据交易场所争创国家一流交易平台。
优化基础设施结构和布局,保障多层次多业态多场景算力供给。统筹全市智算中心布局,适度超前基础设施投资,主动对接国家网络枢纽节点,构建算力多级调度策略引擎,优化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边缘算力等多元异构算力供给保障,对照“更优适配、更低成本、更加易用”标准,逐步丰富产品体系、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服务能力,高质量推进城市算力网建设运营。
[作者刘永彪为金陵科技学院教授、长江双碳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李忠海为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教师。本文为2024年度南京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南京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研究”(202403009)、2024年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项目“江苏加快建设‘数实融合强省’思路对策研究”(24SSL13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