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我们党推进“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这一重要思想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有力引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展开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新征程上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学好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将这一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是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积极引导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重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推动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长效教育机制;借助校园文化交流活动、校园环境建设、网络平台等校园平台打造主题不同、风格迥异,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化产品,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氛围;加强思想引导,守好线上和线下两个主阵地,创建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
将“两个结合”嵌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坚持“两个结合”集中体现在文化领域的实践经验结晶和创新理论硕果。高校要将坚持“两个结合”的精神要义充分嵌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课堂上,要将“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讲深、讲透,让大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两个结合”,熟悉“两个结合”产生的历史背景、现实基础与深远意义;课下,要围绕坚持“两个结合”,在校内外开展不同形式的比赛、参观、演讲等实践教育,让青年学生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两个结合”的理解与认识,做到始终坚持“两个结合”。
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只有深刻理解并把握正确的文化思想,才能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青年学生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激发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奋斗动力,自觉在行动上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不断增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将“大思政课”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思政课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大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是传播和弘扬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载体。要重视“大思政课”教育的整体性特征。“大思政课”突破了传统思政课堂的局限,将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等多个教育环节和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一种立体的、多维度的教育体系。这种整体性不仅体现在教育内容的整合上,还体现在教育方法的创新和优化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规律。要重视“大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特征。“大思政课”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感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这种实践性教育有助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青年学生的实际行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要重视“大思政课”教育的个性化特征。“大思政课”尊重每个青年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长,注重因材施教,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种个性化教育有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应围绕“大思政课”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加强“大思政课”的建设与实践,为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信息化背景下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2SJYB061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