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批复的《苏南重点城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对苏南5市的人力资源要素配置改革进行了重点部署,明确提出“畅通人力资源要素自由有序流动”。这是以市场决定人力资源配置的关键之举,也是加快构建现代人才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南京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创新作为推进人力资源要素配置改革、提升人才事业发展质效的“关键一招”,充分释放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的制度红利,推动南京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为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提供坚强有力的人力资源要素保障。
一是创新高端化人才引进机制,构筑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能量磁场”。深化产业引才。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协同其他苏南城市联合制定未来产业引才计划,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方向,清单式延揽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科学家和顶尖团队来宁从事高端创新工作。做强平台引才。推动紫金山实验室联合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在全球范围实施“高端猎才”专项行动,支持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海外招才引智工作站,聘请一批海外“招才大使”和“引才特使”。打造品牌活动。发挥南京与其他苏南城市在经济发展、创新驱动、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领先优势,以举办“江苏百博行”“南京留交会”等国际引才品牌活动为抓手,协同打造一批国际元素充足、人才智力密集、活动内容丰富的地标性引才活动。推进联合招聘。建立苏南城市高校毕业生实名数据交换机制,动态跟踪分析就业状况,探索在驻宁高校开设苏南城市联合招聘专区,制定苏南城市求职招聘简历标准化规范,推动招聘数据共享共用,促进区域内人力资源互联互通。
二是创新精准化人才培育机制,打造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动力引擎”。完善培养体系。做好未来两年的人才培育政策体系设计,进一步完善人才梯次培育机制,全方位培育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形成金字塔形人才梯队;坚持人才整体开发,加强金融、文化、教育、卫生、技能、乡土等各类型人才的联合培育。夯实培养阵地。支持国科大南京学院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发挥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和应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以科技创新和实际应用为导向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校企共育。大力实施“科技镇长团”“产业教授”“科技副总”等校地校企人才合作计划,发挥其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探索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参与“揭榜挂帅”“赛马制”“创新联合体”等科研组织管理新机制,更好推动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助力青年人才。制定青年人才专项支持政策,探索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青年人才培养模式,遴选一批参与过重大科研项目、拥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青年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帮助优秀青年人才加快成长为科技领军人才。
三是创新市场化人才使用机制,激活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一池春水”。推进协同创新。发挥省会城市引领作用,和其他苏南城市积极融入G42人才创新走廊、G312产业创新走廊,支持相关企业、高校院所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推动重大科技项目共同研发,鼓励创新成果在区域内部无障碍转化。深化区域合作。深化与其他苏南城市在技能等级认定、职业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探索技能人才评价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区域内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职称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联合开展评审工作,联合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完善评价机制。探索与其他苏南城市联合开展人才举荐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认定办法,探索赋予本地科技领军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对其他城市的人才举荐权,每年发现和培育一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优秀特殊人才。强化人才激励。支持在宁科研人员离岗创办企业,引导驻宁高校、科研院所选派科研人员到其他苏南城市企业工作或参与项目合作,对人才科技成果在合作企业转化的,鼓励受益单位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给个人。
四是创新特色化人才服务机制,厚植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金色沃土”。促进有序流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降低落户门槛,鼓励在宁稳定就业和生活的非南京户籍人员落户本市;畅通人才跨所有制流动渠道,选拔一批非公有制单位的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做优生活服务。鼓励国外知名教育机构在宁设立国际学校,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拓宽人才住房补贴、人才公寓等政策覆盖面,多渠道解决人才居住需求;支持重点医疗机构加入国际医疗保险直付网络系统,探索高水平医疗保障措施。强化金融服务。推广“科技贷”“人才贷”“人才保”等特色金融产品,发挥市级人才基金作用,引导多元化社会资本协同解决人才企业融资问题;推广“基金+项目+园区”的一体化投资模式,培育和推动一批成长性好、引领作用强的标杆型人才企业上市。打造国际社区。借鉴紫金山国际人才街区成功经验,建设一批国际化氛围浓厚的“类海外”社区,以全周期、全要素的综合服务护航人才发展,让人才“后顾无忧”追求就业创业梦想。
[作者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人才强省建设研究基地研究员、江苏省人才学会人才研究院院长,本文为2025年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课题(25SSL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