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2025-09-10 10:58:0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梁百川 岳爱武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的磅礴伟力——它不仅是民族记忆深处不朽的丰碑,更是照亮复兴征途的永恒火炬。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将其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谱写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奠定了民族复兴的情感基石。上海童子军战地服务团冒着炮火抢救伤员,南洋华侨机工队穿越滇缅“死亡公路”运输战略物资,山东农民用锄头击杀落单日军,北平车夫智送情报突破敌人封锁线。郭沫若作诗称赞:“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用战火熔铸的爱国情怀,在新时代升华为凝聚中华儿女热爱国家的精神基因,激荡起勠力同心共铸复兴伟业的情感伟力。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激发出民族复兴的强劲动能。在平型关战斗中,八路军一一五师与装备精良的日军白刃相接,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狼牙山顶,八路军五壮士带着对敌人的蔑视纵身跳崖、气壮山河。新四军军长叶挺狱中赋《囚歌》以明志,“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铸就了中华文明铮铮铁骨的精神脊梁,在新征程上转化为攻坚克难、敢啃硬骨头的强劲动能。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锻造了民族复兴的行动范式。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沪会战中,中国军民用血肉之躯铸就“血肉磨坊”。冀中平原地道纵横千里,白洋淀雁翎队神出鬼没,创造了人民战争的经典打法。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中国的战歌》中写道:“中国农民用镰刀和锄头证明了,一个民族的意志比钢铁更坚硬。”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筑起了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延安窑洞的油灯下,《论持久战》以高超的战略智慧,穿透战争迷雾,指明胜利方向。西南联大师生徒步西迁,在琅琅书声中守护文明火种。八路军开展大生产运动,一台台纺车织出军装被服,一把把镢头开垦南泥湾沃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华侨领袖陈嘉庚募集巨资全力支援抗战,突破层层封锁运送抗战物资。在东北抗日联军的密营篝火旁,杨靖宇讲述“革命就像这篝火,越烧越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照亮了抗战征程。

从卢沟桥的斑驳弹痕到文昌发射场的火箭轰鸣,从《黄河大合唱》的怒吼到中国航母编队的深海巡航,在新时代,伟大抗战精神完成了从历史丰碑到时代动能的价值转换,在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中迸发出磅礴力量。

伟大抗战精神孕育的爱国情怀,为民族复兴确立了价值原点。南洋华侨机工冒死驰骋滇缅公路的车轮轨迹,与当代科学家钱学森、黄大年跨越重洋的归国航线遥相辉映。这种血脉相连的家国担当,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钢索间传递——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96小时连续作战不休息,带领团队攻克深海沉管技术,与当年滇缅公路建设者跨越怒江天堑铺就“抗战生命线”的爱国精神一脉相承。

民族气节淬炼的文明自信,筑牢文化复兴的精神基座。西南联大师生守护的文明火种,在敦煌研究院樊锦诗团队手中绽放数字新生——“数字敦煌”工程使千年壁画跨越战火摧残,与抗战时期仁人志士抢救故宫文物的壮举形成历史接力。“台北故宫博物院”学者参与战国曾侯乙编钟音律复原工程,当千年钟磬之音在武汉博物馆重新鸣响,两岸文化工作者共同续写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谱系。

英雄气概磨砺的攻坚意志,铸就科技突围的战略锋芒。百团大战破袭正太铁路的战术智慧,在国产大飞机C919攻关适航认证的征程中延续传奇:总设计师吴光辉团队借鉴“分段破袭”战术,将适航条款分解为378项技术指标逐个突破。当“奋斗者”号深潜万米深渊马里亚纳海沟之时,东北抗日联军兵工厂的创造精神,也已转化为刺破科技封锁的精神剑锋。

必胜信念涵养的意志基石,支撑复兴伟业的宏阔征程。南泥湾大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史诗,在塞罕坝三代护林人手中升华为绿色丰碑——陈彦娴等初代建设者用“三锹造林法”在流沙地种活百万松苗,再现抗战时期“镢头开荒”的坚韧。凉山州“悬崖村”驻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带领村民搭建钢梯天路,践行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当浙江安吉余村“两山”理念走向世界,《论持久战》的持久战略思维正在人类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绽放新辉。

(作者梁百川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岳爱武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