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一文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布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问题。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建设教育强国,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
对教育属性的认识决定了教育的未来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一个涉及民族眼光的问题,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在理解教育的问题上存在差异,办教育的理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意味着对教育属性的认识决定了教育的未来。
教育的属性与社会形态密切相关,受社会形态决定。从历史上看,在封建社会,办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人才,其属性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在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人才,进而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其属性主要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在社会主义社会,办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能够服务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才,其属性是为社会主义服务。可以说,不管哪种社会形态,教育都有其属性,这个属性就是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主要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重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也就是其应有之义。
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
把握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要把握的“三种属性”。其中,政治属性是根本,人民属性是基础,战略属性是关键。三种属性联动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强国高质量发展。
教育的政治属性,凸显了教育的政治方向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办教育,首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这是最基本的一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办教育如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样子,首先就是把握政治方向的问题。这个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形成中国的世界观、方法论,就是要凸显教育过程中的思政引领力。
教育的人民属性,凸显了教育的价值导向问题,目的是要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为人民培养服务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教育凸显人民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办教育的初心在于为了人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让更多的人民子弟能够享有好的教育资源、教育条件,让教育更加公平地惠及人民大众。二是教育的依靠力量也主要是人民。办好中国的教育必须走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汇聚社会各种力量。这就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教育事业发展,积极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需要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合力办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要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型环境,让学习之风走进寻常百姓家,让努力学习、热爱学习、倡导学习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教育的战略属性,凸显了教育的发展取向,目的是要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的战略属性,就是要谋划管长远、管根本,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教育规划。党中央提出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就是把教育优先发展上升到战略层面上来把握。《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意味着从战略层面上培养人,才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事情。
把握教育属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
新时代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落实,牢牢把握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聚焦基础性、战略性这一关键,着力在夯实基础、谋长远上下功夫。
坚持人民至上,聚焦人民对教育的期盼,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重点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导向,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解放教育的创新力创造力,不断推动教育更加公平公正,扎实推进教育的均等化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教育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谋好篇、布好局,下好先手棋。建设教育强国,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破”与“立”相结合,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着力破解不同区域教育差距问题、解决大中小学一体化过程中遇到的体制机制问题,破除制约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评价体制机制等。瞄准未来,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积极深化评价机制改革,推进信息技术赋能考试评价改革,深化高校人才评价改革。
坚持系统观念,聚焦教育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化改革。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面对我国教育事业体量之大,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加强顶层设计,通盘考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要处理好这“五大关系”,不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梳理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做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到底改什么,不改什么,哪些要改,哪些不能改,都要慎之又慎。要改的再难也要改,不能改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改。比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教育为人民,这些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改,都要始终坚持,让教育更加彰显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
[作者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本文为教育部“高校思政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思政课话语体系与新时代青少年话语模式融合研究”(23JDSZKZ0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