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材料集群发展 创建产业集群新高地
2025-02-19 11:15: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胡亚芬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设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对南京新材料产业发展而言,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迎接浪潮、抢占先机,加快培育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新材料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创建新材料产业集群新高地。

龙头引领,推动集群企业“变道超车”

新材料产业融合性强,内向、孤立的路径已与集群融合的发展态势背道而驰,构建开放、兼容的超区域和跨国网络成为集群战略升级的主攻方向。

培育壮大优质龙头企业,打造高质量发展行业标杆。发展一批转化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核心企业,借助跨国公司、外来投资等战略性资源,获取前沿技术、市场和管理经验,将外部异质性知识本土化,实现“全球—本地”互动。鼓励龙头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瞄准顶尖技术,开辟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以技术创新破解逆全球化势力逐渐拉开的“技术铁幕”,突破集群发展瓶颈。

健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形成“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完善龙头引领、上下游中小企业优势互补的垂直分工体系,构建稳固高效的产供销协作配套网络。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人才培育等方面,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协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创新难题,扩展其生存空间,实现集群内部资源共享与均衡发展,避免因过度竞争和错误配置所催生的集群失败。依托中小企业精细化加工生产的独特优势,攻坚专精特新技术,支持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培育更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和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小巨人”企业,壮大集群发展规模。

统筹“四链”,助力产业发展“强链建圈”

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坚持创新先行、产业为要、资金为基、人才为源,集中力量构建创新集群生态圈。

发挥创新链赋能,抢占战略制高点。搭建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载体,瞄准半导体材料等重点领域开展原始创新,突破核心技术“卡脖子”困境。

打造高端产业链,塑造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高端聚烯烃等优势产业,延伸从原料供应、技术研发、高端制造到市场应用的全产业链条,推进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扩展产业链,锚定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向高附加值攀升,增强产业链根植性,助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释放资金链潜力,增强政策引导性。优化资本布局,推进财政科技、金融资本与产业融合发展,设立新材料产业专项资金,灵活运用“里程碑式资助”“赛马式资助”“揭榜挂帅式资助”,加大对示范应用、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搭建融资服务平台,畅通企业与银行、投资基金的对接渠道;出台专项金融政策,支持初创企业开展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项目试点,鼓励“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推动人才链发展,打造智力驱动源。做精“产业+人才”的战略谋划,依托国家、省重点人才计划,借助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吸引人才落户集聚发展,深化校企合作,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团队,优化激励机制,推进集群发展蓄力成势。

中试试验,促进成果转化“落地生根”

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做好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是由新质生产力转向现实生产力的核心环节。

建立协作共享平台,发挥集聚效应。实施“众筹科研”模式,跨区域整合企业、产业园区、高校等资源,攻克集群共性技术难题。建立新材料大数据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实验平台,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为大中小企业研发新产品提供设备与技术设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由“单兵突进”向“协同跃升”转变。引进一批“投资强度高、产出效益高、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项目,实施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强功能、增后劲”的高能级项目,围绕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吸引投资,引入链主企业,提高集群基础规模,降低中试成本,为推动新材料技术由实验室迈向工业化铺平道路。

完善中试转化平台,增强溢出效应。中试项目是将科研成果由纸面推向产品的“最后一公里”,应坚持需求导向、场景牵引、系统布局、因地制宜,建设“政府+龙头企业”模式的中试服务体系,聚焦柔性技术与通用中试装置建设,疏通由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到商品化应用的“快车道”。推动多元转化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鼓励企业通过专利授权、技术转让等方式,探索“技术入股+产业孵化”模式,推动创新项目的深度产业化,融通技术与市场,在集群发展成果上见真章。

绿色智造,驱动集群融合“焕新蝶变”

在技术高速迭代升级的态势下,企业应乘着未来产业的东风,实现产品高端化、装备智能化、效能绿色化、生产数字化。

加强重大应用场景牵引,加快智改数转网联。搭乘数字化浪潮,深入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全过程融合,加速新材料产业智能化转型。积极构建数字化产业链,畅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促进全渠道、全链条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提升开发、生产、应用效率;调动企业开展生产设备和流程的网络化改造,加大核心装备、关键工序智能化改造和载体平台数字化提升。

厚植绿色低碳鲜明底色,助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建设绿色标杆企业,鼓励企业推进清洁能源应用,研发低能耗、易回收、轻量化技术,开发环保型新材料,推广绿色产品,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政策标准,加强对企业的环保监管,促进提能减排降污,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向新向绿,打造智慧产业园区,引入循环经济理念,依托智慧环保、大气预警、智慧能源系统,聚力治理“三废”,提高园区管理水平和安全、环保监管效能。坚持系统观念,推进产业跨界融合,推动新材料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横向耦合,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两端纵向延伸,遵循规律,精准定位,共同打造一批千亿乃至万亿级产业集群。

(作者为中共南京江北新区工作委员会党校教师、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