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近日,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戴玉琴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17BKS064)同名专著《乡村民主治理路径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从社会治理角度,探索乡村民主治理创新路径,推进乡村振兴。
研究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重视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第一,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概念内涵看,农民群体作为主体的乡村民主治理是一种直接民主,基层民主。基层民主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乡村民主治理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应有之义,村民自治担负民主和治理的双重使命。第二,从现实发展战略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含了乡村治理这一重要部分。如何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也是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中高度关注的话题。农村民主治理路径研究有利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下的民主理论和治理理论的双向提升和互嵌重塑。
研究框架创新。不同于以往的相关著作,该著作仅仅围绕农村民主治理路径这一关键词,从乡村民主治理的学理审视、历史嬗变、评估框架、案例分析、归因解读、实践路径等六个方面开展研究,坚持研究的整体性,将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理论思辨和实证案例研究,国内研究和国际视野相结合,深度分析我国乡村治理的路径。该著作按照理论阐述—历史溯源—评价构建—案例解读—因素分析—路径建构的思路展开,这一分析框架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战略思维、研究对策具有可操作性。
研究成果创新。学术研究的魅力在于创新,不能人云亦云,而是应该敢于亮剑,敢于阐发自己的观点。该著作在吸收消化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能够大胆创新。该著作认为乡村治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中党建引领是一条主线,共建共治共享是其出场路径。以村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以有效为标准的工具理性是乡村治理的动力,精细化治理和数字化治理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特质,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协同推进演绎中国特色乡村民主治理的治理逻辑。应该说上述见解是深刻的,也是比较独到的。另外该著作能够大胆创新,尝试构建乡村民主治理评估的指标体系,并且尝试运用这一分析框架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相关结论,很有新意。对于乡村民主治理案例进行整合比较的基础上,尝试分为五大类型,进行深度解读,也令人耳目一新。著作文风朴实,逻辑性强,能够理论结合实际,论述具有新意。
(作者为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