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促进两个“融合” 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2024-09-04 17:36: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付启元 卢立菊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内容和成效进行了设计和规划。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决定》在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方面,提出两个“融合”,即“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文化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产业赋能,相得益彰,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不仅能够促进文化内容的创新传播,还能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与文化消费潜力,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文化和科技融合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数字孪生技术、3D数字建模技术、超高清视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持续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也为大众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文旅融合的新业态悄然兴起,成为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点燃消费热情、引领消费升级的关键驱动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95亿元,同比增长15.3%。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核心价值在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文化内容的创作、传播和消费提供新的可能性。因此,需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搭建文化与科技相互赋能的资源平台,增大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适配几率。加强高校、科研机构、文化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合作,通过项目合作、联合研发、共建实验室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应用,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从而加速新型文化业态的形成和发展。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内容创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对文化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智能分析和精准推送。创新文化表达形式,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等,提升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文化消费转型升级。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文化消费体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决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旨在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上的融合发展,这标志着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化与旅游双重强国目标的关键举措之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标志着文旅融合在体制机制上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各地在文旅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和商品化、科技手段的引入以及产业间的协同发展,有效推动了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形成了资源转化、科技赋能、产业协同等多种典型模式。要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机制的融合。在理念上,确立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发展理念,积极适应当代消费需求和审美追求;在机制上,加强跨部门、跨行业的协作与配合,形成高效、统一的文旅融合发展协调机制;在资源上,着力开发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和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实现资源要素之间的重组和交融。业态融合方面,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鼓励和支持文化演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等新型业态的发展。通过业态融合,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体验的文化品位。产品融合方面,鼓励和支持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和具有旅游功能的文化产品,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如可以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同时加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包装和营销。市场融合方面,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的对接和融合,推动资源共享和市场拓展。通过市场融合,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互利共赢和协同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科技变革推动了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为传统的低经济效率产业转型升级、优势新兴产业开发培育开拓了新的空间和路径,深刻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战略路径。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以及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协作配合。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深化机制融合、激发市场活力等措施的实施,遵循“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推动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上的融合,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付启元为南京市社科院文化所副所长、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卢立菊为南京市孙中山纪念馆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