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
2022-10-26 17:35:00  来源:南京日报

创新策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17日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时强调:“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这一重要论述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当代相融通的角度,创造性地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人之道和文化之源,为新时代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思想引领和方法论指导。

深刻认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蕴含培根铸魂的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立足中华大地,践行初心使命,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就是阐释其中历史逻辑的有效素材。新时代需要用足用好历史文化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铸牢思想根基。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凝结固本强基的文化力量。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博大精深、精彩纷呈。如果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一条激情澎湃、生生不息的长河,那么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就是河中奔腾的浪花,在不同的时空下绽放不一样的光彩。在新使命的召唤下,迫切需要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育好心灵种子、厚植家国情怀,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激活内生力量。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涵养安身立命的道德品质。丰厚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精神形态,不管是制度形态还是行为形态,都忠实记录了人们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也生动反映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高度凝练并有效传承了一套为整个民族共有共通共享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法则。在奋进新征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锤炼品德修为,涵养高尚情操,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道德支撑。

深切把握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内在规律

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是一个潜移默化过程。相对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更直观、更形象、更鲜活、更接地气,蕴含着丰厚而深邃的育人价值,在价值引领、情怀涵养、心理暗示、行为调适、环境熏陶、能量传递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对青年学生灵魂的滋育和心灵的感染,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全方位渗透、全时空浸润、全要素催化的过程,以一种如盐入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特殊方式,在近距离、长时间、持续性的潜移默化中达到铸魂育人的良性效果。

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是一个融合协同过程。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形态各异、内容丰富,其蕴含的育人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时代性、多样性。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要紧扣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时代课题,通过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科学提炼、充分整合、切实利用,有机贯通逻辑与历史,有序连通文化与教育、有效融通传统与现实、有力打通理论与实践,从而实现文史融合、协同育人的目的。

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要真正铸魂育人,不仅要在实现形式上“走新”,同时也要在实施过程中“走实”,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效果上“走心”。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需要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青年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引导青年学生主动把目光投向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要坚持以青年学生为中心推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

深入探索因地制宜精准育才的特色之路

找准融入点。在历史性梳理和学理性研究基础上,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尤其是要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思政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等各个环节,深度融入青年学生知识获得、能力培养、价值塑造、道德修为和心理成长等各个方面,为引领和推动青年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注入源源不断的思想能量、历史智慧和文化底蕴。

加大融合度。从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成才需求出发,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个性特质、思政元素和育人价值,与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紧密结合,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兴媒体等新科技新平台新载体有机结合,与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红色资源弘扬传承和保护利用等重大专项工作适时结合,进一步推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工作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为新时代人才培养赋能、助力。

提升融创力。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规律前提下,主动适应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群体特征和话语特点,充分运用整体思维、跨界思维、协同思维、创新思维,借鉴借助文旅产业和社会媒体运作方式,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创意性传播,探索构建“历史文化+思政教育+网络传播”的课程链,精心打造一系列融历史文化与青春梦想为一体的“大思政课”,推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整体格局中“活起来”“火起来”“潮起来”。

[作者为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政艺术与艺术思政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本文为2021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革命歌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学理研究与实践探索”(2021ZDBM06)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