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放大“双创”示范基地效应 打造数字经济产业标杆
2022-06-30 10:40:00  来源:南京日报

中国(南京)软件谷。 资料图片

编者按

为更好贯彻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效、深化省市“共学共建”的决策部署,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近日,中共南京市委研究室机关第三支部(市委改革办)会同中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支部和中共雨花台区委办公室(研究室)支部,联合开展“迎七一·共学攻坚、共研共进”活动,赴雨花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在雨花台区委党校共上“雨花英烈精神”微党课;聚焦疫情防控新形势下做好助企纾困工作,以及加快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发展、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和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围绕“放大‘双创’示范基地效应打造数字经济产业标杆”主题,赴中国(南京)软件谷进行走访调研,和重点企业深入交流。结合调研和前期掌握的情况,联合撰写形成本文。

作为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第二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雨花台区紧扣“全面创新全域高新”发展定位,抢抓数字经济发展重大机遇,坚持软硬结合、双轮驱动,全面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2021年全区软件业务收入突破2500亿元,约占全市40%,为南京数字经济优势产业蓬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绘制发展蓝图,助力产业腾飞

依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聚优势,雨花台区系统谋划、科学布局,持续优化战略定位、产业结构和功能布局,数字经济规模和能级不断攀升。

一是构建系统协同规划。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全要素入手,构建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科技金融、平台建设等全方位政策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等政策文件,设立软件产业综合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扶持科技企业成长壮大。编制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前瞻性规划,按照“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壮大核心规模产业、培育前沿未来产业”策略,同步提升产业规模质量。

二是优化创新产业布局。树立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全区数字产业空间:“数字经济核心区”,逐步壮大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优势产业,积极布局区块链、量子通信、数字孪生等产业;“枢纽经济先导极”,发挥高铁南站、机场高速等枢纽作用,推动跨境电商、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智能创新增长极”,聚焦工业现代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装备、轨道交通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未来产业发展极”,着力推动工业大数据存储、数据挖掘、云计算应用软件开发等加快发展。

三是整合优质发展资源。以“营造数字生态、服务产业创新”为主线,做优做强科技服务业,集聚种类齐全、业态丰富的科技服务资源。聚焦数字服务贸易,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重点培育数字服务新业态,打造数字贸易发展先行区;聚焦信创产业,挂牌南京信创产业园,成功获批建设“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生态基地”“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先导区”;聚焦通信软件产业,成功获批中国通信软件产业研发基地、江苏省软件名园和南京市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引领性不断增强。

建强产业体系,释放创新动能

作为南京国际软件名城建设核心区,雨花台区坚持创新引领,推动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逐步建立以数字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培育高成长创新主体。优化整合信创、集成电路等现有政策体系,吸引产业链“链主企业”“总部企业”。设立重点企业培育库,打造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雁阵梯队,形成高科技高成长企业集群。围绕集成电路、特种机器人等领域,培育一批隐形关键企业。其中,亿嘉和推出的巡检操作机器人和高空带电作业机器人为全球行业领先,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运满满、希音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助推“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文化”等产业快速崛起,带动众能联合、美篇等一批互联网企业迅猛发展。

二是以补链延链为重点,完善高品质产业集群。坚持锻长板、补短板,推动软件和人工智能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三链同构”,夯实基础软件、集成电路、安全软件“三大产业基础”,壮大行业应用软件、新兴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三类产业规模”,拓展数字孪生、区块链、量子信息“三个前沿方向”,构筑形成“3+3+3”软件产业发展体系,特别是通信软件产业集聚优势凸显,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集聚度最高、占据行业主导地位的通信软件集聚区,代表企业超过1200家。

三是以技术创新为关键,实现高标准自主创新。依托翼辉信息、江苏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等组建工控信息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基地,围绕轨道交通、机器人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依托润和软件建立金融信息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基地,提升金融安全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优质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围绕基础软件、网络安全等领域共同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全面提升亿嘉和、浩鲸云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水平,开展基础应用研究创新。聚焦软件和人工智能产业链,深入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催生一个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

四是以创新载体为支撑,激扬高水平发展活力。瞄准数字产业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创新型发展载体。其中,荣耀终端软件研发总部、华控创为数据储存等一批楼宇项目入驻办公,金融科技产业园、亿嘉和机器人等项目竣工入驻,浙大网新人工智能产业园、智慧城市产业基地等项目主体封顶,运满满全国总部、伟思医疗总部研发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航天科工8511所研发总部与电子信息创新基地、公共安全人工智能产业园等项目有序推进。持续深化六大产业联盟运作成效,推动联盟企业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推进联盟之间产业协同发展,构建资源共享、创新众包、市场协同的发展格局。

拓展数字治理,优化营商环境

雨花台区认真落实中共南京市委、市政府打造“全面便利、高度活跃、本质公平、充分开放”发展环境的最新要求,围绕数字经济创新要素,探索各领域数字化服务的方法和路径,逐步形成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质创新生态。

一是构建数字政务新模式。推动“智慧雨花”建设,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建立健全系统化、集成化的政务服务体系。在全市率先发布“及时雨”政策直达平台和虚拟服务专员,探索全流程一体化“即申即办”“免申即享”服务模式,实现“线上一平台、线下一窗口、服务咨询一专员”,打造雨花政务服务的最简版、营商环境的最优版;在全市率先实现企业开办6个环节0.5个工作日办结、跨省通办企业开办一件事、企业开办银行一站式服务;率先建设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智慧审计管理系统”,实现工程审计全过程数据互联、动态管理、实时预警、一键溯源。

二是优化企业培育新举措。完善“智慧软件谷”建设,推动企业服务上云上线,打造软件谷数字服务云平台。优化重组软件谷经济网格,打造“一个中心八大片区”服务体系,实现网格员和线上平台无缝对接,形成“线上+线下”全方位、全天候服务格局。建设1000平方米“双创”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零成本”“保姆型”创业服务。培育建设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3个,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24个,先后出台资本市场、独角兽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都市工业智能制造企业“四大培育计划”,促进各类企业竞相成长。

三是探索金融服务新路径。聚焦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开展企业资本市场直通车系列活动,设立总规模15亿元双创投资引导基金并入选2020年度中国最佳政府引导基金(区县级)榜单,为创新发展引入“金融活水”,助推企业上市做大做强。加大与南创投、省高投等专业投资机构合作,提升紫金新势能、富安创合投资基金、正善数字经济投资基金等资本效能,加大对软件谷内企业的股权投资力度,不断优化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持续深化上市企业培育服务,支持培育入库企业加快登陆资本市场步伐,今年亚信安全、嘉环科技在上交所科创板、主板挂牌上市,打造资本市场“雨花板块”。

四是建设共享资源新平台。充分发挥航天科工、中电十四所等大企大所优势,加快建设工信部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博智安全工控安全网络综合靶场等服务平台,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共建、自建开放式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潜心打造南京VR开放服务平台、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APEC中小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心等一批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公共服务平台,在构建产业生态、分享技术资源、培养专业人才等维度为产业链企业提供开放共享的技术支持,降低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成本。

从“软件研发”到“数字经济”,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协同规模化发展

从“软件研发”到“数字经济”,雨花台区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紧跟产业转型和技术进步趋势,创新推动了数字经济快速、协同、规模化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区软件业务收入增长了103%;数字产品制造业产值达到90.72亿元,同比增速约为15%。雨花台区加速推进数字经济新产业的经验做法,为全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是推动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形态,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等特点。雨花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之路,深度契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紧密结合全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成功吸引了各类优质企业、高端人才来雨花创业创新、协同发展。

二是加快优势产业深度融合。综合运用数字创新技术,并与传统优势产业紧密结合,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雨花台区瞄准数字经济与主导产业融合发展契合点,通过思想再统一、政策再升级、机制再完善、模式再创新,实现了产业再迭代、应用再拓展,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加速重构和优化。

三是强化产业主体要素供给。提升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能力,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赢得区域竞争主动的关键。雨花台区紧紧围绕产业主体发展需求,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加速培育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各类创新资源要素迸发涌流、集聚整合,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是拓展数字产业应用场景。应用场景的充分开放和数据的充分流动共享,是加快形成高水平数字经济产业生态的核心。雨花台区坚持数据共享开放,以数字政府建设为核心,不断拓展数字产业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场景,释放了数字化治理新价值,构建了数字化治理新生态。

持续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全力提升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能级

下一步,雨花台区将加快“全面创新全域高新”步伐,持续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通过创建全国首批中国软件名园,进一步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全力提升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能级。到2025年,力争实现软件业务收入4500亿元,树立“数字经济看雨花”鲜明形象,努力为南京打造领先的数字经济名城,发挥关键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是坚持“软硬结合”,积蓄创新发展新动能。针对区域产业结构尚不均衡、产业附加值还不高等问题,加速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推动东部片区软件产业高速增长、西部片区新型都市工业加速成长,做强发展引擎,迈向全域高新。瞄准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等前沿领域进行布局,强化数字产业化引领能力,增强数字经济“软实力”。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智慧医疗设备等产业,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经济“硬势能”。引进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和行业隐形冠军企业,推动细分领域行业水平全面提升。

二是围绕自主可控,寻求关键领域新突破。紧紧围绕数字经济相关产业最紧迫、最关键、最核心的“卡脖子”技术,调动整合政企研各方资源,推动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数字经济原始创新策源地。发挥华为、中兴光电子、亚信安全等龙头企业虹吸效应,引入上下游企业,构建完善鸿蒙操作系统、芯片设计测试、网络信息安全等产业链。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区内重点企业建设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重点领域,布局数字技术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吸引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落地雨花。

三是强化要素支撑,培育数字经济新生态。瞄准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培育要求,进一步强化政策、资金等支持,创新产业培育方式。编制数字经济产业专项政策,重点支持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大企大所优势,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组建数字经济产业联盟,协助企业组团发展。推动创新载体提质增效,做优科技服务云平台,加快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工程化研究等领域创新载体。实施产业战略科学家、领军企业家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推动雨花从“工程师集聚区”向“科学家集聚区”迈进。发挥双创引导基金杠杆作用,强化伙伴式的资本金融服务,着力为数字经济“输血造能”。发挥雨花金服数字平台效能,建立政银企常态化合作机制,为创新型企业搭建金融云梯,助力企业跨越发展。

四是聚焦融合发展,打造数字治理新模式。持续放大数据富集优势,加速推进“智慧雨花”建设。完善数据资源汇聚和共享机制,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空间地理等信息集成技术,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打造现代化、高品质的数字城。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建立健全系统化、集成化政务服务体系,打造雨花政务服务最简版、营商环境最优版。以科技赋能城市管理,加快构建“一网统管”城市治理新模式,开发、开放城市运行重大应用场景,鼓励有条件的数字经济创新成果首试首用,进一步形成以应用推动产业发展、以数据带动服务升级的良好格局。

(中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支部委员会中共南京市委研究室机关第三支部委员会(市委改革办)中共雨花台区委办公室(研究室)支部(项英支部)委员会)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