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分别提出,“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加快培育壮大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等新增长点”。近年来,服务消费展现出良好势头,主要体现在新的消费模式与业态蓬勃发展,数字技术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数字服务供给持续优化创新,居民消费从“物质满足”向“体验满足”转型。2013——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从0.5万元提升至1.3万元;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从39.7%提升到46.1%。中央顺应服务消费的发展规律,突破传统服务业的时空藩篱,强调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
一般而言,培育新的增长点要从旧的发展路径中跳脱出来,打造全新的动力系统,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开辟新市场。因此,培育新的增长点,本质上就是创新,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利用新技术创造新模式。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主要有四个方向,即多业态融合、智能消费、情绪消费与扩大开放。多业态融合即培育数字娱乐、在线教育、数字艺术、线上演播、首发经济等新业态,发展无人零售店、电子竞技、社交电商、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场景,打破传统消费场景的时空限制。智能消费主要体现在绿色智能家电、虚拟主播直播、AI妆造等新产品新服务。情绪消费以满足情感需求为导向,宠物经济、挂饰经济、各种玩偶、手办、盲盒等释放焦虑情绪,谷子经济、沉浸式体验项目、演唱会等与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爱因斯坦的脑子”、“好运喷雾”、国货“潮品”、陪玩以及虚拟服务等成为新热点。通过拓展服务消费的边界,驱动服务消费不断提高供给规模、服务效率和质量水平。
202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推出多项举措加快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1——7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仍面临诸多问题,如优质服务供给不足、多业态融合程度不深、深耕细化市场不够、“人工智能+”消费刚起步、消费环境尚待优化等。我们需要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用新的消费需求催生新的供给、新的供给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强化新型服务消费的高质量供给,增强供需适配程度。提供创意更新、质量更优、品质更好、样式更丰富的新产品新服务,通过“对外开放、对内放开”,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增加高品质服务供给。一方面,加快传统服务业数智化转型,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偏好、需求与行为模式,优化服务产品设计,运用人工智能进行精准营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数据和技术的赋能作用,通过财政税收政策鼓励大型服务企业加大对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快人工智能、元宇宙、AR/VR、智能体技术在消费场景中的应用创新,加快培育即时零售、直播电商、品质电商等新业态。另外,加快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培育面向国际的教育、医疗、会展等市场,大力发展首发经济。
支持平台企业创新服务消费模式和场景,加大金融支持经营主体创新力度。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必须充分释放经营主体活力。一方面,高度认识和充分发挥平台企业在培育新型服务消费中的重要作用,不断优化平台、服务商和商家共同构建的服务消费平台生态。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大型平台企业打造“互联网+”“人工智能+”消费新场景,实现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服务消费领域创新性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结合新型服务消费具体场景和特点,开发专属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型企业专项授信等,落实贷款贴息政策,用“真金白银”支持和引导服务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创新服务消费业态、模式和场景,增强新型服务消费供给能力。
以场景融合为抓手,推动服务消费持续创新。打造高品质、多元化、复合式的融合性创新场景是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抓手。打造服务消费新场景,不仅要补齐数字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硬短板”,更要补上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情绪消费等新型服务消费标准“软短板”。在监管方式上,需实施场景创新分类培育,建立场景创新协同网络,探索数字消费新场景“沙盒监管”模式,提升多元创新消费场景治理水平。
优化数字营商环境,提振新型服务消费信心。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与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一方面,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机制,促进平台之间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加快建设数字消费等新型服务消费领域的可信数据空间,支撑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的发展。另一方面,以资源整合、生态共建为主线,构建起“技术驱动、场景融合、生态协同”的服务消费创新生态。针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服务消费创新技术工具,既要建立跨部门的协同治理机制,更要为技术应用建立容错机制、增强“科技+监管”效能,允许企业在受控条件下测试利用技术开发新产品、新业态或新商业模式。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