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复杂局面,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学习好研究好阐释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须在五个“结合”上下功夫。
第一,要在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第二,要在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第三,要在结合党的百年奋斗的研究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四,要在结合习近平同志地方工作经历的研究上下功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很大程度上来自他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从1989年到2007年再到中央工作,习近平同志发表理论文章近260篇。1992年以来,习近平同志出版了《摆脱贫困》《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思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动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之江新语》《知之深爱之切》等重要著作。2017年以来,先后出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习近平在福建》《习近平在浙江》《习近平在上海》等采访实录。2022年,由中央宣传部统筹指导,河北、福建、浙江、上海四省(市)党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干在实处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四部著述,生动呈现了习近平同志从基层领导干部一步步成长为党的总书记和人民领袖的奋斗历程,我们要加强对这些论著的研读,从而深化对新时代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五,要在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上下功夫。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前三卷内容相比,第四卷的内容更为丰富。第一卷是18个专题、79篇文章,第二卷是17个专题、99篇文章,第三卷是19个专题、91篇文章,第四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3日至2022年5月10日期间的讲话、谈话、演讲、致辞、指示、贺信等109篇,分为21个专题,全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新贡献,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新境界、实现新飞跃的权威著作。我们要把第四卷和前三卷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贯通学习,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强大战略定力、高超治理能力、深邃政治智慧,加深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认识,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解,自觉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以统一思想和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