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内在要求,是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构建以各学科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在致信祝贺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时强调,“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前进方向,明确了新征程上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战略基点。
1.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使命更加艰巨、任务更加繁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哲学社会科学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从世界现代化发展整体进程看,无论是现代化道路的开辟还是现代化理念的演变,哲学社会科学在许多层面都发挥了引领和定向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突破和重要贡献。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系统工程也是长期任务,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有待探索,需要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进程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就是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使我们的认识、政策、举措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
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任务越来越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新征程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程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就是要把重大时代课题作为理论创新的着力点,科学分析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世界历史发展脉络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逻辑,回答时代之问、应对时代之变、引领时代之进,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规律性认识,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表现为对本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地位作用、独特创造等有清醒认知与强烈认同,彰显出主体意识、自信态度、文化主动。哲学社会科学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表现形态。如果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而是简单机械地把国外学术思想和方法奉为“金科玉律”“唯一准则”,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独创性就不可能建立,甚至将从根本上丧失。在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进程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就要以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以中华文化为深厚基础,提出具有主体性、自主性、原创性的概念、范式、思想,特别是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垄断,形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2.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原则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最终指向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应当坚持以下方法原则。
坚持“两个结合”。一方面,用中国实践发展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应扎根中国大地,挖掘新材料、提出新观点、总结新经验、构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另一方面,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深入挖掘阐释其中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知识智慧、理性思辨,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同时用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性的内容、科学性的方法、真理性的价值、持久性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立场。哲学社会科学所产生的优秀成果,无不源自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无不用于反哺人民、服务群众、造福社会。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必须走好群众路线,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顺应人民心声、反映人民关切、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优秀成果,使之成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坚持融通中外。坚持主体性、强调原创性,并不等于自我封闭,而是要融通创新。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坚持融通中外、贯通古今,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方法。新征程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在坚持自主性的同时,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通过辩证扬弃实现“本土化超越”,使之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
坚持守正创新。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要求。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信息技术变革成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背景。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变化,深刻重塑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问题域和知识生产模式。特别是数字技术对社会关系的重构、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底层逻辑的变革,人工智能伦理困境、精神信仰缺失等新情况新问题,使传统理论的解释力日渐式微。在此背景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首要的是守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本和源、根和魂,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确保正确前进方向;同时,努力打造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等,让创新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始终为全社会提供超越工具理性的“价值罗盘”。
3.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
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是通过突破已有认知边界、重塑知识图谱,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行为模式以及人自身存在意义等的原创性整体新认知;理论创新是通过创新解释框架、建立新的逻辑链条、形成系统化学说体系,实现对知识要素的系统性整合,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文化现象及精神活动的原创性理论突破;方法创新是突破传统研究范式的限制,创造或整合新的工具技术等,实现对复杂社会规律、精神文化现象等更精准深入的认知方式变革。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应聚焦以下重点任务。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应当从学术基础、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历史维度等方面着力,系统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具体来说,注重挖掘和运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资源,开展多学科、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贯穿知识生产、运用、创新全过程,使其内化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学科范畴、主要研究视阈、科学分析工具。注重解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提出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注重从人类社会发展、世界历史进程、人类思想发展史的高度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持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影响力。注重把党的创新理论放到宽广的历史视域中考察和研究,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逻辑、历史底蕴和历史意义,实现思想发展史、思想文献史料、思想理论体系的有机贯通。
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原创能力。提升原创能力的重中之重,在于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建设和创新,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具体来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把传统基础学科做深、新兴前沿学科做强、交叉融合学科做活、冷门学科做精,形成高质量学科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国际学术议题设置能力,掌握重大命题概念的定义权和解释权,瞄准世界学术前沿,引领若干领域的学术发展和理论进展实现新突破,提升在国际知识生产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构建体现世界视野与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新形态。持续打造彰显国家意志、突出育人导向、立足学科前沿、知识体系完备的原创教材,以高质量精品教材培育高质量优秀人才。
深化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改革。评价体系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牛鼻子”,从根本上影响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应建立科学权威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完善代表作品、学术贡献、社会影响、实际效果等分类评价制度,将高质量调研报告、建言献策成果等按照合理方式和标准纳入评价、奖励和认定范围。参考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认定的方法,探索建立集体成果中个人贡献的成果认定和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健全以增加知识价值和思想引领为导向的激励政策,形成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良好激励机制。
(作者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望道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