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创新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发展路径
2025-11-07 14:15: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陈书洋 方亮 高雷

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数字化革命随之而来。教师不再仅仅是站在讲台上的“现实人”,也可以是云端智慧课堂的“AI教师”;学生不但可以从自己所在大学的真实课堂里汲取知识,也可以在智慧教育平台上学习其他高校的课程。教育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评价模式等均在发生根本性变革,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逐步走向深度融合。

为了适应并引领高等教育信息化变革,2021年教育部开始着手引导传统的围绕专业或课程(群)、仅面向本系科或学院人员设立的教研室/教学团队开展优化升级,试点部署虚拟教研室,逐步探索推进“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搭建线上平台,构建跨区域、跨校际、跨行业的协同教研新模式,促使教师们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共享优质资源,加强教育研究,开辟教育教学创新新路径。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校深化数字化教育改革、提高自主培养创新人才能力的关键力量,其作用日益凸显。为了进一步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高校需从建制度、立标准、重过程、强联动等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基层教学组织发展的新思路、新范式、新方案,建设一流教学团队,形成追求卓越的教学质量文化。

制度先行

规范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机制

基层教学组织是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基础,直接关系着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基层教学组织治理体系,推进基层教学组织规范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虽然“校—院—室/所”这一层级结构形式普遍存在已久,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机构虚化、教研功能弱化、地位边缘化的问题,导致组织设置无序、职能不清、管理机制不明。这与新时代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对此,第一要务就是完善机制建设。一方面,要明确学校、学院、基层教学组织的主要职责,强化组织的教学学术职能。学校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建设方向和发展思路,制定以组织保障和评价考核为抓手的管理制度。二级教学单位要在学院教学委员会研究论证下,理清组织的数量、形式与结构,做好组织负责人的选拔任用和管理,督促指导组织的活动开展和档案建设,并做好相关协调和保障工作。基层教学组织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促使教师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持续改进日常教学工作,推动团队教师提升综合素质,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可探索以学科方向/课题研究领域作为构建基层教学组织的着力点。“跨学科研究和教育是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共识”,这不仅需要基层学术组织积极作为,更需要基层教学组织主动变革,促使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们在跨学科的组织中实现良性互动、融合创新,加强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改革实践。

标准引领

完善基层教学组织质量保障

基层教学组织是人才培养的最小单位主体,是教学创新活力的根本所在。2022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了《江苏省本科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基本标准》,对建设目标、机构设置、人员构成、教学能力、教学实施、改革创新、质量文化、保障机制、考核激励、特色发展十大方面做了明确规定,系统制定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规范,成为了各校进一步提升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效能的行动指南,引领着全省高校基层教学组织高水平、标准化深入发展。

作为高校,要对照建设标准,积极探索基层教学组织分类发展,根据组织性质、建设基础、发展特色来分类有序推进建设工作。面向专业建设类的基层教学组织,核心要务是面向国家和地方的战略发展需求,积极推动学科交叉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多学科、多领域的教师专家协同教研共同体,扎实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课程(群)建设类的基层教学组织,主要是围绕一门课程或一个课程群开展改革实践和研究,精选紧跟科学技术前沿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充分运用智能化教学手段辅助开展课程教学和考核评价,并通过集体教研、老带新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推动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面向教学改革研究专题类的基层教学组织,主要是聚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开展学术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形成优质的教学成果。

构建分级分类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基层教学组织评价标准,不仅有助于精准指导组织建设实践,也便于对同类型的组织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对比,总结建设特色经验,促进组织之间的学习和借鉴。

数字赋能

强化基层教学组织过程管理

要落实落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标准,对数量庞大的基层教学组织进行常态化、科学化的管理,就必须构建基层教学组织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组织立项、实施管理、监督检查等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提高管理效能,为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坚强保障。

一方面,高校可充分借鉴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的经验,搭建具备线上教研互动、教师在线培训、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研数据分析等功能在内的校级虚拟教研室建设平台,遴选一批名师领衔、建设基础扎实的基层教学组织,围绕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打造一流团队等任务重点推进,争取经过几年的探索,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智能+”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过程中,各虚拟教研室可开展“一室一公开”活动,面向全校教师开放观摩教研活动,在强化典型示范的同时,促进教学学术交流,激发学科交叉的火花,营造追求卓越的教学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对基层教学组织实现全覆盖、全过程管理,学校可建立基层教学组织“电子档案袋”。各教研室按照建设标准和考核要求,在学期初根据组织发展规划和建设实际需要,制定活动计划月历,定期开展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做好活动记录并上传信息平台,实现自我评价和自主管理。学校将组织活动、教研成果数据作为基层教学组织有关考核以及评奖评优的数据来源,实现可量化的闭环管理。

多维联动

打造教学科研成长共同体

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要加强部门横向协同,充分利用线上培训课程资源,一体化打造师德师风专题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始业培训、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导师培训、数字素养提升专题培训等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全覆盖教师教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全面助力教学梯队建设。

“校—院—室/所”纵向凝聚合力,共同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各基层教学组织要根据学校和学院的办学实际和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平台优势,聚焦“四个面向”,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人才需求,积极推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主动打破固有壁垒,布局谋划新生点,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推进数字化教学改革、构筑交流合作平台等途径,探索打造跨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团队,构建人才培养新机制,提升协同育人能力。

高校要紧抓数字教育发展战略的新机遇,统筹处理好标准化与创新性、数智化与人性化之间的关系,建立从顶层设计、精准实施再到考核评价、保障激励的全过程全覆盖的闭环建设机制,进一步推动基层教学组织模式创新变革,锻造高水平教学团队,构建多层级、多学科、多类型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体系,为创造教育未来新图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分别为苏州城市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处科长、副研究员,苏州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苏州城市学院副校长、教授;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高校“智慧教育与教学数字化转型研究”专项课题《智慧教育背景下基层教学组织创新发展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号:2022ZHSZ14〉的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