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在辩证统一中实现“第二个结合”
2025-11-07 14:1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高子涵 张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的现实过程,更是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然要求。“第二个结合”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思想上的再发展,更是一次具有深刻意义的思想解放。这一结合并非两个理论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在正确把握两者关系、辩证认识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有机融合,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树立思想解放的观念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思想解放就是要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树立正确的思想解放观念,是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前提。长期以来,在对待两者关系上,学术界存在着一些片面的认识。一部分人弱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地位,但就其重要性来说,二者并非存在层级性的地位差异,而是同等重要。另一部分人则过度推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作用,企图以“文化复古主义论”为作用点,实现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复归,这是走向了另一个误区。唯有摆正认识,正确看待两者关系,才能让“第二个结合”持续深入推进。

辩证认识统一与差异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马克思主义作为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脉,两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两者相结合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根和魂的关系,既不能割裂双方的关系,将两者定义为“主次”和“从属”关系;也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划为等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既有统一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异,而这种统一与差异并存的状态,正是两者能够结合的基础。一方面,统一是结合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相关理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相似的主张,例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体现在不同思想家对“君民关系”的反思,其核心可概括为“重民、安民、恤民”,两者对于人民重要性的理解存在共通之处。另一方面,差异是结合不可或缺的条件。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方社会,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它致力于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人们进行社会变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植根于中国的历史土壤,蕴含着丰富的修身养性、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两者分属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系,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质,这种异质性恰恰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两者才能在结合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提供思想指导。

辩证认识借鉴、继承与创造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既要正确借鉴,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借鉴要求我们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面对西方文化时,不能因循守旧、盲目排外,将先进的科学思想与理论经验拒之门外;也不可妄自菲薄,陷入借鉴即丧失文化自信的认知误区。继承是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但继承并非全盘吸收、照单全收,我们需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坚持“扬弃”原则,保留积极因素,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创造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融通传统与当代、外来与本土的过程中实现的。从“小康社会”概念的创造性转化,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历史反复证明:唯有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与时代发展需求有机融合,才能孕育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建设成果。倘若动辄以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符中国实际为由,否定一切创新尝试,就会陷入思想僵化的泥沼,背离“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实践要求。所以,在借鉴、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唯有通过继承固本、借鉴开源、创造破局,才能真正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培育出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念与实践成果,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作者分别为江苏开放大学助教,江苏开放大学讲师;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开放大学“十四五”思政专项科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四维’特色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SZY-S-2〉、江苏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安全教育研究中心平台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