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2025-11-07 14:1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延安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人民在体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精神在体育领域的体现和发展。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对于解决当前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应厘清中华体育精神对学生思政教育的赋能逻辑,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整合优质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将中华体育精神全方位、多层次地融入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推动体育精神精准融入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以系统化思维将中华体育精神精准融入学生思政教育,实现“体育育体”与“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高校可构建多层次课程体系,将中华体育精神核心内涵纳入思政课教学模块,结合奥运冠军为国争光的事迹、运动员顽强拼搏等案例,让学生理解精神背后的价值追求。高校还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的育人元素,将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理念等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体育精神内涵的感性认知。在教学方法上,高校可以依托智慧校园平台,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制作包含体育赛事高光时刻、运动员访谈等多媒体教学资源,沉浸式营造思政教育氛围,也可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原重大体育赛事场景,让学生在模拟参与中体会团结协作等精神品质的重要性,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系统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将中华体育精神核心要素全面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同步挖掘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辐射。

丰富实践活动,促进体育精神价值内化

实践活动是思政教育从“理论灌输”转向“实践内化”的关键桥梁,也是学生感知、践行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围绕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内涵,设计多样化的体育实践活动,强化全员参与感,为学生搭建沉浸式体验平台。一是举办主题鲜明的校园体育赛事活动,将思政教育理念贯穿赛事全过程,让学生在赛事参与中感受为国争光的荣耀,在赛事筹备、组织和服务中体会无私奉献的成就感,在训练和比赛中培养科学求实的态度,在团队项目中领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在赛事的困难和挫折中磨炼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二是开展体育志愿服务活动,将中华体育精神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健身知识普及、运动技能指导等活动,让学生在服务过程中感受运动员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三是邀请体育领域的榜样人物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华体育精神的力量,进而将这种精神转化为自身学习、生活的动力,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和团队凝聚力。四是组织学生参与跨校体育交流、体育文化夏令营等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对不同体育文化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对中华体育精神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内化。

营造校园文化,实现体育精神润物无声

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应从环境建设、社团活动、宣传引导等多个方面入手,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的体育文化育人环境,让其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体育精神的熏陶,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校园环境建设上,高校可以积极打造具有体育文化特色的育人阵地,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展示等方式,系统呈现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脉络、重要事件、优秀运动员的事迹等,让学生主动接触中华体育精神的相关内容。例如,在校园主干道、体育场馆、教学楼等区域设置体育精神主题展板、雕塑或电子屏,持续播放体育赛事精彩片段和运动员采访视频,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在社团活动方面,高校可以大力支持体育类社团发展,引导社团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社团活动与管理中,打造“校园体育文化月”品牌活动,围绕拼搏、团队、传承等主题开展挑战赛、征文赛、体育明星进校园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运动氛围。在校园宣传活动上,高校应加强校园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校报、广播台等宣传平台,开设“中华体育精神专栏”,定期推送相关文章、视频、访谈等内容,及时报道中国运动员的精彩表现,解读赛事背后体现的中华体育精神,分享校园内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践行体育精神的典型案例,深化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加强师资建设,筑牢体育精神传播根基

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也是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实施者。高校应提升教师对中华体育精神的理解与传授能力,实现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高校可以定期开展关于中华体育精神内涵、时代价值等方面的专题培训,邀请体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优秀运动员等进校授课,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研讨交流等形式,深入解读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要义,分享体育精神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和实践经验,让教师在相互交流与借鉴中提升思政教育能力。其次,高校可以推动跨学科交流合作,丰富师资队伍结构,成立体育思政教学团队,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实施等环节,一起探索二者融合的路径与方法,实现思政理论与体育实践的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生动的教育体验,促进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最后,高校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参考依据,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与学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精神教育,不断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同时,高校还可以设立“教书育人示范岗”,表彰在体育精神教育与思政融合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教师投身于体育精神育人实践。

中华体育精神可以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提供家国情怀、意志品质、道德素养等核心价值滋养与实践载体,高校需以课程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以实践为延伸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合路径,打造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内核的思政教育新生态,让中华体育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中、融入学生行动,引导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警官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