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构建高校红色文化可视化传播新阵地
2025-11-07 14:1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黄盈霏

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正深刻重塑着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态环境。它不仅革新了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模式,更在其思维养成与价值塑造的关键环节产生深远影响。新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可触可感可见的文化内容,推动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可视化传播,促使红色文化直抵学生内心,激发情感共鸣,实现润物无声的教化功能。

平台筑基:打造融媒传播矩阵。要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覆盖,就必须深入学生所在的每一个数字角落,构建一个全域触达的融媒体传播矩阵。强化主流平台建设与创新。高校不仅要精耕细作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传统权威平台,更需以开放姿态积极入驻B站、抖音、快手、小红书等青年学生高度聚集的社交新阵地,实施差异化内容策略。B站可推出红色经典影视剧深度解读等长视频和互动直播,满足深度互动需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侧重制作革命人物动态海报、历史瞬间情景还原短剧等冲击力强的短视频内容,实现快速传播;小红书则可分享“打卡红色地标的穿搭与摄影”等精致笔记,以生活方式切入,实现“硬内容”的“软传播”。构建校内融媒传播协同网络。打破校内媒体各自为战的局面,有效整合校级媒体、院系媒体、学生会及社团媒体,建立内容共享、活动共办、渠道互通的联动机制,打造多层次、交叉覆盖的传播网络,确保优质可视化产品能够精准送达每一位目标学生。

内容为王:创新叙事与形态。优质的内容是可视化传播的基础,高校思政教育需破解浅表化问题,实现红色文化传播从陈述历史到活化历史的转变。深化叙事创新。彻底摒弃刻板说教,探索青春化表达。大胆采用“穿越”“对话”“解密”等新颖手法:拍摄红色文物微纪录片,让革命文物自己“开口”讲述背后的故事;开发“我与英雄跨时空合影”等互动式H5小程序,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参与感;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创作系列主题微视频、漫画故事,让红色精神成为解答当代青年之问的宝贵资源。丰富技术形态。综合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前沿技术,重现重大历史场景,如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开国大典,让学生得以“亲临”历史现场,获得前所未有的震撼体验。

主体赋能:激发师生共创。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离不开人的创造性活动。必须转变思路,将师生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积极的创造者,形成红色文化传播的澎湃内生动力。赋能教师队伍,提升其可视化教学与创作能力。对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进行系统性的新媒体技能培训,鼓励他们将可视化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同时,支持教师牵头,组建跨学科项目团队,联合计算机、设计、新闻传播、历史等专业的师生,共同开发高质量、系列化的可视化教学资源库和在线精品课程,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专业水准。激发学生主动性,推动其从受众到创客的身份转变。举办红色文化可视化创作大赛,并设立专项创作基金,支持学生团队进行项目创作;大力扶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红色文化新媒体工作室、学生社团,鼓励学生基于自身独特的青春视角和兴趣点进行内容生产与传播,使红色文化的传播过程成为一场生动的自我教育、朋辈教育实践。

线上线下融合:打通两个场域。线上的可视化传播必须与线下的实体体验和实践相结合,才能避免虚实脱节,形成育人闭环。促进线上引流、线下反哺的双向循环。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活动预告、招募令,吸引学生参与线下组织的各类活动。同时,将线下活动的精彩瞬间、感人故事、学生访谈制作成精美的可视化产品,在线上进行二次传播,形成“线上—线下—线上”的良性传播闭环。开发红色文创IP,延伸可视化传播的价值链条。设计开发一批兼具教育意义、艺术美感与实用价值的红色文创产品,并巧妙地通过短视频开箱、小红书“种草”等方式进行推广营销。可将文创销售与公益项目、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消费、使用和分享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并将情感认同转化为支持红色教育实践的实际行动。

机制保障:构建长效发展机制。为确保红色文化可视化传播的持续性与有效性,需建立健全可视化传播保障机制。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地方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调研力度,从传媒平台建设、数字化教学设施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营造等方面综合考量区域高校红色文化可视化传播实际情况,通过制定专项指导文件、明确设置建设标准、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强化资金扶持等措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整体实力,为红色文化可视化融入奠定坚实基础。建立健全评价反馈机制。高校需摒弃唯考试成绩的传统评价理念,依托红色文化可视化传播现状,科学设置思政教育评价指标,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实时监测红色文化可视化内容的浏览量、点赞率、分享率,并将可视化传播效果纳入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以及学生的综合测评范畴,提升师生主动传播与创新的积极性。同时,通过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学生对红色文化可视化的反馈,及时准确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为进一步找准红色文化可视化传播教育的切入点,提高数字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保障。

(作者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改革项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基于传播营销策划专业定位”〈HNJG-2021-1031〉研究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