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维育人路径
2025-11-07 14:0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林祥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从育人属性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承载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历史记忆能够对学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塑造产生正向的引导和深远的影响。如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伦理准则作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要素,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具有启发作用。思政教育是强化德育工作、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和渗透人才培养全过程,利用文化的传播和浸润优势全面拓宽思政育人阵地、有效提升学生思政素养。

推动课程体系建设,打造以文化人主要阵地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融入课程,实现以文化人和课程育人的深度融合和协同推进。一方面,要将其融入思政课程,由思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理论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获取思想启发。如利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来解读中华民族各个朝代更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将其融入专业课程,由专业教师根据课程主题来引入和应用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增强专业课程的思政属性。如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中引入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让学生深刻感受传统音乐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此外,还可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支撑开发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增进知识储备。如开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人物评判”系列课程,从中华民族文学、政治、科技各领域作出卓越成就的历史人物入手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借助这些历史人物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领和熏陶。

丰富文化学习载体,深化高校学生精神感悟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要持续丰富文化学习载体,以多元载体助力学生增进学习认知、深化精神感悟。高校应牵头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书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调研和编写小组,通过政府网站、博物馆资源库、民间调研等多方渠道收集文化素材,对地域传统文化进行详细介绍,为学生了解地域传统文化打开新的窗口;同步推出纸质版和数字版书籍,将纸质版书籍放置于阅读角、图书馆、学生宿舍等校园各个角落,将数字版书籍上传到学校官方网站并开放下载权限,方便学生进行阅读和使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经典读物这一重要文化学习载体的作用,让学生在研究经典、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接受文化浸润、获得心灵共鸣。如成立“经典悦读”读书会,定期组织学生阅读经典读物,分享阅读感悟,增强阅读收获感;由学校电台设置传统文化经典读物导读专栏,安排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丰富的学生或者教师担任广播员,对读物中的经典片段进行赏析和解读,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和民族情怀。

强化师资培育工作,树立文化传播优质榜样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要重视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开展系统性培训建设一支具备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丰厚文化知识储备的师资队伍,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导和引领下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高校应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主题的培训课程,带领教师透过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精神标识。面向全体教师举办古文研读、书法练习、非遗体验等趣味性实践活动,让教师通过亲身实践和具身体验强化文化认同和使命担当。引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能工巧匠、传统文化研究者等担任实践导师,与校内教师在课程设计、技能传授、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开展交流互动,提升校内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打造多元化师资力量。

重视校园文化营造,发挥文化浸润熏陶功能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要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进行持续的熏陶和浸润,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精神需求的满足。高校应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观,如供学生小憩的中式亭廊、滚动播放传统文化故事的电子宣传栏等,让学生在漫步校园的过程中感悟文化、获取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成立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社团,如汉服社团、古籍社团、民乐社团、国画社团等,每学期策划开展校园传统文化节,以各种形式、各种内容、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为载体来为学生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邀请国学大家、文化学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前来学校开展讲座、讲坛等活动,由专业人士带领学生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创新精神、家国情怀、民族气节、仁爱思想、爱国主义等元素,号召学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文化根基、延续文化命脉。

顺应数字时代发展,利用技术赋能人才培养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要积极顺应数字时代背景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增强学生文化学习的沉浸感、体验感和获得感。高校应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推出传统文化主题的虚拟仿真教学课程,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对圆明园、阿房宫等损毁的建筑进行复原,让学生具象化感受中华建筑文化所带来的艺术冲击和视觉震撼。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创建数字人,实现历史人物和学生的跨时空对话,如近距离看李白用诗句描绘大唐的繁荣盛世、听岳飞精忠报国的伟大志向,在虚拟交互中有效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了解欲望。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作品,如剖析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形象的推文,对传统文化经典故事进行重新演绎的动漫和微电影、对传统民乐进行改编创作的音乐等,筛选优质作品并发布于新媒体平台,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对其他学生及社会大众进行熏陶和浸润,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犹如穿越时空的星斗,以独特的文明光谱照亮了人才培养的精神领域。在立德树人大背景下,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从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文化载体、打造师资队伍、营造校园文化和加强技术应用多维度入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熏陶和持续浸润下,培养一批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念、健全人格理念的高质量人才,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夯实并壮大人才力量。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一般课题〈20230241〉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