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培养劳动技能和习惯,更重要的是塑造青年学生价值观和精神品质。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以劳动教育作为载体与路径培养青年学生的团结奋斗精神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标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校应统筹合力,紧跟科技创新发展形势,构建全过程多维度劳动教育体系,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培养青年学生团结奋斗的实干精神。
以“专业内核+实践场景”打造闭环载体。将劳动实践嵌入专业人才持续性培养全链条,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设置专业性系统性课程,培养学生应对不同劳动场景的综合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为任务导向,全程参与田野调查、科创技能竞赛、实验项目优化、科学技术攻关、市场方案落地等活动,既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在分工协作中处理意见分歧、协调资源冲突、锤炼意志品质,让“团结”从抽象概念转化为“互补协作”的具体行动,让“奋斗”从个人拼搏升华为“群体攻坚”的共同追求。
以“跨域融合+社会联结”拓宽实践外延。搭建贯通校园内外、融合多领域需求的实践网络,打破学校与企业、乡村、社区、科研机构壁垒,组织学生亲身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产业升级等真实场景中的劳动实践,弥合书本知识与实际需求的差异。要通过劳动教育,使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互补和能力的互鉴,在与各类群体的互动中学会换位思考,并与真实世界进行对话。这样,劳动教育才能突破“校园围墙”的局限,真正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个体与社会的纽带,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以“角色转型+过程赋能”强化引导机制。教师需聚焦劳动教育过程性引导,挖掘不同专业和角色视角的育人导向价值,从“争对错”转向“找共识”。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挑战时,教师应积极推动团队进行复盘与总结,引导学生在共同努力和协作中不断优化方法。同时,需关注学生在劳动中所体现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担当,防止流于形式。此外,还需引导青年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切实锤炼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沉淀“懂团结、愿奋斗”的精神底蕴,以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顺畅过渡。
青年学生正处于从依赖走向独立、行为习惯和理想信念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劳动教育作为对现实问题和社会需要的回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传承团结奋斗精神的生动课堂,更在新一代的实践中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