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音乐艺术教学对非遗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2025-11-07 14:0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刘小萌

高校音乐艺术教学拥有系统的学科体系、专业的师资力量及新一代青年学生,是传统音乐类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桥梁。因此,应着重探讨如何优化高校音乐艺术教学实践,为传统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供重要抓手。

完善课程体系,整合文化资源

构建科学合理的音乐课程体系是开展音乐艺术教学的前提,高校应构建兼具教育性、文化性与艺术性的课程体系,将散落民间的传统音乐类非遗资源系统纳入教育框架,实现从民间传承到教育传承的升华。

构建立体化课程结构。高校应构建全方位、贯通式的音乐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通识课程。设置“非遗音乐鉴赏”等通识课程,向学生深入讲解传统音乐类非遗的产生背景、民俗渊源等内容,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其文化认同感;针对音乐专业学生,特设专业必修课程,涵盖传统音乐类非遗的创作方法、演唱技巧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引导学生通过专业知识迁移,深刻感悟作品内涵,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夯实文化认同的根基,为传统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专业性教材编排。高校音乐教研部门应积极与当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合作,整合本土音乐文化素材,打造特色化的校本教材。此外,为增进学生对传统音乐类非遗的理解,还应借助数字技术创新教材形态,如开发交互式乐谱、在线数据库等,优化学生体验。

创新教学方法,促进音乐传承

为突破传统音乐艺术教学的固有局限,高校应构建以课堂引领和实践深化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将传统音乐类非遗从静态的知识形态转变为生动的活态文化。

丰富课堂教学方法。高校应鼓励教师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奠定坚实的理性认知基础。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围绕传统音乐类非遗这一主题,创设虚拟民俗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感染力,实现从“听音乐”到“学文化”的升华。也可以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课堂”,与音乐教师共同授课,在技能示范中传递文化内涵,在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中深化学生认知。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认知深化的关键,是学生传承与保护非遗音乐的重要渠道。校内,可以举办音乐节,激励学生积极展示课堂所学成果,对传统音乐类非遗进行适度创新编排,探索其在当代的表达形式。校外,可以与传统音乐类非遗所在的地区、社区等合作共建研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深度实践体验。同时,还可以与中小学携手建立实习基地,组织大学生普及推广非遗音乐文化。

高校音乐艺术教学对传统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绝非简单的内容叠加,而是一项涉及各教学要素创新变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工程。展望未来,高校应在教学实践中持续探索传统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路径,自觉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音乐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