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明确价值导向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2025-11-06 10:36: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钟静 施雨

11月2日,由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高校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举办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实践与理论研讨会在苏州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人民城市建设的理论源流、治理创新、实践路径和技术前沿等核心议题进行交流研讨,为探索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新路子建言献策。

“以人民为中心”,锚定人民城市建设的价值导向

人民城市的核心要义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人民城市必须坚持以清晰的价值理念为引领,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根基。

苏州市警察协会会长、苏州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张跃进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出,坚持“人民至上”不是一句空话,它直接决定了城市治理的思路与成效。真正的“人民城市”必须体现民意导向,杜绝面子工程和形式主义,唯有如此才能赢得民众的真心拥护。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彭勃认为,人民城市建设必须具备体系化思维,坚持“绩效与价值”的双重向度。既要注重治理绩效,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又要坚守价值导向,分类施治,保障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任平提出了更深层的哲学思考,认为在当前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浪潮对人的主体性地位形成较大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必须以强大的人文要素为经济社会铸魂赋能,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凸显人文主体性地位的人文新城市。

“价值是城市治理的灵魂。”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易承志将“人民性”定位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内在价值取向和基本特征,指出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体现了价值取向、制度保障、组织发展与工具支持四者的统一。

探索机制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在明确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治理创新将理念转化为实践,是本次会议探讨的又一重点。多位专家从宏观战略到微观实践,分享了多元化的治理增效路径。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指出,自然历史演进过程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交互作为,构成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双重动力机制。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钱振明就如何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治理增效,提出了“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多方位协同统筹、多环节同频共振、多群体包容融合”的共建共治共享路径建议,并强调科技赋能是实现城市精细化与智慧化治理的关键。

研讨中,党建引领与社会力量参与之于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作用被反复强调。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周旺认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可有效提升治理的“能力”与“活力”。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钟伟军以浙江省诸暨市“先锋微家”平台为例,详细展示了基层通过建立在线报到、多元协同等机制,激活在职党员的“红色动能”、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创新探索。

聚焦具体领域的治理创新,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税根认为,营商环境治理不仅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更要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市场监管能力与要素配置能力。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田芝健认为发挥开发区及开发区群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正效应是推动城市发展提质增效的战略举措。

优化空间供给,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

当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如何通过精准、精细的空间治理实现功能重构与品质提升,已成为人民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此,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学术顾问高小平提出,实现公共性提升是城市公共品治理转型的价值目标,需要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各归其位的系统性重构,推进公共品朝着普惠、均衡、可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晨认为,城市社区微更新的参与主体较为多元,外源型社会组织通过活化、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搭建制度化协商平台,实现其耦合共生,最终助推城市更新的范式转型。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忠华表示,超大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必须设计瞄准空间的公共政策,促进人口、土地、住房与产业的合理配置与空间均衡分布,统筹居住、就业与交通设施的空间发展,统筹存量和增量开发,完善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的政策体系。

技术驱动未来,塑造智慧可感的城市新形态

面对超大规模、超复杂性的现代城市系统,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成为破解治理难题、提升服务品质的关键支撑。

交流中,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焦永利分享了“量子城市”的前沿概念。他认为,这一技术体系将推动城市治理从工业化时代的“经典范式”向智能时代的“量子范式”总体跃迁,为AI赋能城市空间治理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孔繁斌提出了“智能政策产品”的创新概念,认为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应用场景,将政策转化为智能产品,可以实现政策的精准匹配、定向解码和友好推送,彻底解决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本次研讨会立足我国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扣人民城市建设的核心议题,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分享凝聚了广泛共识。与会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治理体系优化、空间品质提升、数字技术赋能等方面持续发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新路子。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