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抓手,也是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超大特大城市更新面临需求大、场景多、动能偏弱、治理较碎、成效不高等问题。与国外相比,中国城市更新的特点,一是政府主导,二是推进较快,体现到空间治理层面,整体效能也较为凸显。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市场不充分、治理不健全和评估尚缺乏等发展性问题。因此,科学评估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的问题及态势,对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团队近期完成的《2025中国35大中城市更新发展与治理指数报告》,基于更新潜力指数、更新治理指数、更新成效指数等,设计了20个城市更新发展与治理的20个指标,对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35个大中城市的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的现状、进展与成效予以了系统化诊断,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提供发展建议,赋能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决策,受到了政产学研等各界好评。
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超大特大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现代化,需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建议,一是设计瞄准空间的公共政策。城市空间治理包括空间中生产和空间再生产,城市更新政策需要关注空间品质和均衡性。二是要素协同,空间公平。促进人口、土地、住房与产业合理配置与空间均衡分布,促进就业与居住空间匹配,关注城市更新中中低收入者住房和福利改善。三是空间协同,平衡空间发展。在城市更新中统筹居住、就业与交通设施空间发展,打造职住平衡、生态绿色、宜居宜业的高品质新城空间,实现人口与居住空间的平衡。四是增存协同,供给优化。统筹存量和增量开发,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探索城中村改造的用地模式创新,突破集体建设用地改造、利用与开发的困境。五是规划协同,多元引导。统筹城市规划、建设与住房的关系,使城市规划、建设、更新与住房供给匹配融合。六是体系协同,治理合力。当前,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已从大规模快速化的发展阶段进入了更注重高质量高品质的发展阶段,从“建设时代”过渡到了“更新和治理时代”,亟须从顶层设计上加快完善超大特大城市空间治理的政策体系,以进一步提升其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