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外源型社会组织在城市社区更新中的角色定位
2025-11-06 10:3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张 晨

当前,城市更新已进入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其重点已从项目建设本身转向了更深层次“治理范式”的优化提升。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政府、市场、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已被广泛提及或讨论,但各类社会组织的角色与功能却常常被忽视。这也意味着,外源型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更新,空间广阔。相较于内生型社会组织,外源型社会组织通常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等“第三方”特征,在弥补市场失灵和辅助政府有为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由此,也带来了关于外源型社会组织在城市更新中作用发挥的三大核心问题:其一,外源型社会组织的角色如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被有效建构?其二,在上述过程中,外源型社会组织具有哪些关键性的治理功效?其三,外源型社会组织的角色建构与功能发挥,如何超越具体的城市更新项目,通过外溢效应转化为社区的长效治理能力?

研究发现,外源型社会组织在城市社区微更新中的角色并非静态,而是在多元主体互动的动态演化中得以塑造。在外源型社会组织的角色建构中,各参与主体基于自身利益与诉求,对社会组织形成了差异化的“角色期待”。然而在城市社区微更新的项目过程中,由于期待的不合理、互动中的定位偏移或外部条件约束,外源型社会组织的实际作用发挥与其“初始理想角色设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偏差。不过,这一偏差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它为所涉社会组织自身提供了反思和调试的空间。最终,可基于关系、认知和能力三个嵌入路径上的努力,帮助其沿着正确的方向更好完成“角色适应”,真正成为城市社区微更新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行动者。

这一动态的角色建构过程,是其发挥功能的前提。即“角色适应”不仅能帮助外源型社会组织顺利完成具体的微更新项目,还能催生出一系列超越项目本身的正向“外溢功能”。这些功能有助于社区治理结构的科学重塑,进而发挥出内部资源活化、外部资源整合和赋能民主协商的三大功能及三者间的功能耦合,实现以资源基础、社区共识、集体行动为“三位”,以城市更新范式转型为“一体”的深度整合。

其中,在资源基础方面,内部资源活化与外部资源整合构成了功能互补且相互催化的互动关系;在形成共识方面,在资源体系形成的基础上,赋能民主协商则构成了转化资源、塑造秩序的运作机制,其核心就在于构建一个将多元资源转化为社区共识的有效路径;在集体行动方面,经由这一转化过程所产生的集体行动,其价值将体现在工具性与外溢性两个维度。在工具性维度上,其最直接的效用在于保障了社区微更新项目的顺利实施,有效回应社区居民对于物质空间构建的紧迫诉求。在外溢性维度上,其对社区微更新议题的有效应对,不仅促进了社区治理所需的程序性规范与民主协商的制度化,而且也在与居民的常态化协商互动中,增进了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信任,有助于带动社区社会资本的有效增加。

以上“资源基础—社区共识—集体行动”运行机制的形成,深刻地揭示了城市更新范式转型的内在逻辑。这一转型始于逻辑层面的根本性重塑,即从“空间中心”转向“以人为本”。这一以“人”为更新主体的逻辑前提,延伸至城市更新的过程本身,将更强调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为维持逻辑上的统一,城市更新的重心将转向对协商过程本身的构建与关注,表现为从“结果导向”向“以过程为中心”的转变。因此,“资源体系—社区共识—集体行动”路径最终可达成的,将是超越了物质空间改善,更具趋长效性的、内生性的社区治理机制。而这也标志着城市更新的根本任务,已从仅关注结果的“空间改造”,向“培育社区自我治理能力”这一内在过程的深刻转型。

(作者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