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人工智能促进高校微专业建设
2025-11-06 10:3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张玲玉 刘睿 陆春华

今年3月份,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助力毕业生在离校前迅速提升就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微专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快速响应细分需求、精准匹配岗位技能”。它既不是传统专业的“简化版”(传统专业重“体系完整”,微专业重“单点深入”),也不是辅修专业的“替代版”(辅修专业重“知识拓宽”,微专业重“能力落地”),而是对现有教育体系的补充和拓展——为学习者提供“短平快”的专项能力提升路径。其发展动力源于国家战略需求、产业与市场推动、人才培养现实需要以及个人职业发展诉求等,现已成为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数智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也深刻影响着教育生态。我国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于2022年启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并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发展方向,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但就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微专业建设的具体应用来看,仍多处于自动批改、智能检索及资源推荐等辅助性教学阶段,尚未引发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建议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从“工具融入”向“体系重构”转变,从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方案优化等多角度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之道。

教学模式创新。首先,应构建以人工智能技术为驱动的适应性学习系统,依据学生的学习行为、知识掌握情况及个性化特点,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进而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支持。这种机制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统一进度”与“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更精准地实现因材施教。其次,可引入智能导师系统。该系统不仅能模拟教师答疑解惑,还能通过自然语言交互,为学生提供学习策略指导及即时反馈,并在心理支持与学习动力激发上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全天候陪伴式的学习伙伴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持续支持。再次,可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沉浸式学习环境构建中的应用。如增设虚拟实验室,营造真实感强、交互性高的学习场景。或借助知识图谱等技术搭建生成式智能认知平台,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复杂问题的推演,综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跨界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鉴于当前已有诸多优质的在线教学平台不仅可存储课程视频、课件、习题等资源,还具备资源共享与数据分析等强大功能,高校一方面可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搭建微专业的教学资源库,整合微专业相关的各类资源,以便于学生随时查阅学习,另一方面应制度化推进各类资源的动态更新,包括紧跟产业趋势,动态汇集行业前沿资讯和最新研究成果,为教师即时调整或补充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素材;用好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如哪些内容学生访问量少、哪些内容学生提问较多等),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方案、更新教学资源。同时,还要注重资源形式的多元化,除采用传统的文字、视频教学资源外,还可引入虚拟仿真资源、互动式课件等,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吸引力。

教学方案优化。微专业的培养过程并非一成不变,需以持续学习为导向,不断改进培养过程方案。在此过程中,需构建全方位的反馈机制,广泛听取并吸纳各方宝贵意见。通过学生评价、教师教学反思、企业实践反馈等多维度途径,深入剖析并精准定位培养流程中的关键问题。学生可通过学习平台、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资源质量等提出意见;教师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失;企业可根据实习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反馈微专业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契合度。在此基础上,借助数智技术,对反馈数据进行量化和质性研究,找出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通过分析学生评价数据,发现课程实践环节的不合理设置,根据企业反馈,及时关注学生在专业技能等方面与岗位所需尚存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改进方案。若是教学模式存在不足,就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技术与课程讲授、课堂讨论及教学实践的结合方式;若是教学资源滞后,就加快教学资源的更新速度;若是教学手段效果不佳,就及时调整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场景应用。同时,要对改进后的方案进行跟踪评估,形成“反馈—分析—改进—评估”的闭环,确保培养过程方案始终适应人才培养需求。

数智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微专业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过程中深度融入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教学效果更加显著,还将有力推动教学模式的深刻转变。具体而言,在数智时代,教学模式将逐步转向以大数据为支撑、更具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进度,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得教学过程更加高效和精准。这种转变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微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还将为教育改革持续注入强大的动力,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本文系202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数智赋能高校‘微专业’优化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2025JGZZ26〉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