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加快推进科技伦理教育课程化构建
2025-11-06 10:3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 启

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深入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新征程上,科技伦理教育作为前置性防范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技术异化风险的“安全阀”,是培育“负责任创新”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而课程化作为科技伦理教育系统化落地的核心抓手,其带来的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的“系统性变革”,可为科技创新注入“伦理基因”的长效保障。建议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多元主体力量,立足科技发展前沿与教育规律,从体系构建、内容创新、师资培育、实践融合四个维度协同发力,共同推动科技伦理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变,为科技强国建设筑牢价值根基。

体系构建:以“贯通衔接”破局,打造全学段教育链条

科技伦理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过程,需打破学段壁垒、整合育人资源,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课程体系。纵向构建“启蒙—深化—提升”三级链条。即,基础教育阶段重启蒙:将科技伦理融入中小学科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具象化教学载体。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通过“APP隐私权限设置”实践普及数据保护理念,让抽象的伦理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高等教育阶段重深化:推行“通识+专业+专题”分层课程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科技伦理导论》必修课,覆盖伦理原则、法律框架等基础内容;在专业课程中嵌入细分模块,如在计算机专业的算法设计课中增设“算法公平性”章节,生物工程专业的基因工程课融入“人类遗传资源保护伦理规范”等。继续教育阶段重实用:聚焦科技从业人员需求,联合科技管理部门开发伦理审查实操、风险防控案例等培训课程。横向推动“多学科+跨部门”协同。依托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工作机制,将科技伦理教育与课程思政、科研诚信教育深度融合。例如,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建设中增设“科技伦理的哲学基础”专题,在科研诚信培训中加入“学术不端行为的伦理反思”案例。同时,建立由教育、科技等部门联合牵头的课程建设统筹机制,明确不同学段、专业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衔接标准,尽可能避免“重复教学”或“内容断层”。

内容创新:以“前沿实用”为核,增强伦理课程实效

科技伦理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紧跟技术发展、回应现实关切。课程内容需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让学生既能“懂原理”,又能“解难题”,以人为本,让科技发展始终沿着“向善”的轨道前行。

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一是要注意夯实理论根基,建好“坐标系”。系统阐释好科技伦理的核心原则、历史演进与理论框架,帮助学生科学掌握分析伦理问题的“思维工具”,引导其学会基于多重理论视角开展综合分析与研究,培养辩证能力;二是要紧跟前沿议题,建立“动态库”。建立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组成的研究小组,定期梳理前沿技术伦理议题,及时将诸如生成式AI版权争议、脑机接口隐私保护、元宇宙伦理边界等内容纳入教学大纲,让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同频共振”;三是要强化案例驱动,打造“实践场”。精选兼具典型性与警示性的案例,构建“正面引领+反面警示”案例库,让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伦理决策能力。

师资培育:以“复合专业”为基,建强伦理教育队伍

高质量科技伦理教育,离不开“懂科技、通伦理、善教学”的复合型师资。需构建“培养+引进+协同”立体化机制,破解单一师资的结构性发展局限。一是本土培养,提升教师“跨学科能力”。高校可适时启动科技伦理教师专项培训计划,组织相关课程教师开展跨学科研修,内容涵盖“科技前沿动态”“伦理理论应用”“案例教学方法”等,涵养跨学科教学能力;建立“科研伦理实践挂职”制度,安排教师到省级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重点科技企业伦理部门协助工作,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外部引进,拓宽师资“知识视野”。明确“伦理学专家+行业资深专家”双引进标准。引进伦理学、科技哲学领域的教授级人才,负责理论教学;聘请具有10年以上科技企业伦理管理经验或省级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讲授实践案例。

实践融合:以“知行合一”为要,推动向善价值落地

科技伦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会决策、敢担当”的科技人才,需打破课堂与实践的壁垒,将科技伦理教育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伦理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一是创新教学方法,打造“沉浸式课堂”。推广“案例研讨+模拟决策”教学模式:选取真实伦理事件组织课堂辩论;让学生扮演伦理审查员,处理“如何保护检测数据隐私”等问题,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决策能力。二是搭建实践平台,拓展“实战空间”。联合政府部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建立“省级科技伦理实践基地”,组织学生亲身参与科技伦理审查实践或行业伦理标准制定,在实践中树牢正确的伦理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三是优化评价方式,破解“重知轻行”。构建“过程性评价+能力测评”双维度评价体系,其中,过程性评价可基于对学生的伦理案例分析报告、课堂辩论表现、实践日志等多方面考核综合打分,能力测评可通过“模拟伦理决策考试”来评估学生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还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邀请科技伦理审查专家对学生实践成果进行打分,确保评价客观公正。

(作者为扬州大学博士研究生、盐城师范学院副研究员;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大数据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风险监测与防范研究〈24ZHC020〉”的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