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和教育大省,江苏在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海事院校是培养涉海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外语教育质量关系到我国海洋领域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当前,传统的外语教育模式难以完全适应海洋强国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亟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海事院校外语教育新范式。
海洋强国战略下外语教育的新定位
海洋强国建设涵盖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其推进要求提升海事人才的国际化素养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外语,特别是英语作为国际海事通用语言,其工具性、人文性和战略性日益凸显。相应地,外语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技能传授,而是成为深度融合海事专业特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快实现从“基础课程”向“战略支撑”定位转变,成为连接中国海事领域与世界的桥梁。
海事院校外语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尽管多数海事院校已认识到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共性挑战:一是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通用英语教学比重大,与航海技术、港口物流、船舶工程等专业的结合不够紧密。二是教学模式通常更偏重于知识的传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三是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多以标准化考试成绩为主要衡量标准,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涉外海事活动中的实际语言沟通效能。四是师资队伍虽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但兼具深厚海事专业背景和国际实践经验的双语型教师仍较为缺乏。
探索海事院校外语教育新范式
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海事院校外语教育应加快构建以“需求导向、跨界融合、能力为本、开放协同”为特征的教育教学新范式。
重构课程体系,深化“外语+专业”融合。自主开发“海事行业英语”“跨文化海事交际”等一系列项目化课程。将外语学习嵌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解决专业问题的过程中更有成效地实现外语应用能力的提升。
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应用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学习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创设仿真的国际化海事工作情境,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语言沟通效能。
建强师资队伍,提升“双师”素质。通过内培外引,打造既精通外语又熟悉海事业务的复合型师资团队。完善教师到海事企业实践锻炼的制度,支持教师参与国际海事事务和学术交流,千方百计帮助其积攒“实战”经验、提升外事素养。
完善评价机制,注重综合能力考评。建立多元综合评价体系,将课堂参与、项目完成质量、跨文化案例分析与传统笔试相结合,更加注重对学生在模拟或真实涉外海事任务中的语言沟通效率、文化适应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
(作者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