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以课程改革破解产业人才供需矛盾
2025-11-06 10:3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云飞 蒋青松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也是连接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重要桥梁。针对当前部分应用型高校存在的课程与产业脱节、人才供需错配,难以满足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的问题,建议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改革抓手,将产业需求、企业难题、创新实践融入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培育“懂技术、能创新、善实践”的高素质人才,以破解“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锚定产业需求,重构课程体系,推动课程内容“接产业地气”。通识课程方面,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思维、创业管理类通识课程,结合区域重点产业案例普及创新理念,帮助学生深化对“双创”的概念认知。专业课程方面,可实施校企课程共建工程,联合企业开发产教融合型课程,促进课程内容与企业技术需求的对接,提升课程实践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竞赛课程方面,可开设“赛创”融合课程,并同步开展创业培训及微专业教学,将竞赛标准、企业岗位要求融入教学,强化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协同,推动课程实施“融企业实景”。要突破“教室授课”的单一模式,创新“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机制,推动课程实施与企业生产场景无缝衔接,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精准提升实践能力。如,推行“双师共教”模式。组建“高校教师+企业专家”双创教学团队,聘请企业高管、技术骨干担任外聘教师,联合开展课程开发、教案设计与教学,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的有机结合;实施“项目驱动”教学。将企业订单、技术难题转化为课程项目,引导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从方案设计到成果交付的全流程,学会用课程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搭建“虚实结合”平台。依托学校研究中心、实训平台,采用线上模拟与线下实验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熟悉企业生产流程与技术标准,降低实训成本。

完善保障机制,强化成果转化,推动课程改革“结育人硕果”。首先,要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双创”课程建设;出台校级层面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双创”特色课程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明确建设目标、标准与流程,为课程改革提供制度性支撑。其次,要优化评价考核机制。建立“企业参与、成果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除理论考核外,还要将学生在企业项目实践的相关表现作为“双创”课程质效的重要考评依据,以结果为导向,倒逼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提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适配度。最后,要推动课程成果转化。包括,主动对接企业技术需求,搭建课程成果转化平台,促进学生课程项目落地应用;适时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为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提供参考等。

(作者单位分别为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创新创业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一般课题〈2025JGYB081〉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