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这为高校教师评价机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对接国家战略、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提供了制度保障。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肩负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的战略使命。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配的高校教师考核机制,推动教师评价从“短期量化”向“长周期赋能”转型,已成为当前高校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体系重构、创新激励、育人强化、制度保障四个维度,系统探讨高校教师长周期考核的实施路径。
破局“五唯”桎梏,重构教师评价底层逻辑
长周期考核通过三项核心举措系统优化教师评价体系。合理延长考核周期。遵循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将原有常规1—3年的考核周期延长至3—6年,部分特殊领域可延长至10年,甚至覆盖聘期全周期,为教师开展深度研究和长期积累创造良好环境。突出质量贡献导向。全面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彻底转变“数论文、看帽子”的简单量化模式,坚持以质量、实效和社会贡献为核心,重点关注研究成果的创新程度、学术影响力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推动作用,真正实现从追求数量向提升质量的转变。引入多元评价主体。积极发挥同行专家在评价中的作用,探索引入国际同行评议和小同行评审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同时适当引入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类项目的评价,增强评价结果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提升考核评价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突出原始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技术策源地
长周期考核着力于为原始创新松绑赋能。一方面,建立与原始创新规律适配的弹性容错机制。对投身基础研究、高风险交叉技术、重大工程技术研究等需要较长周期研究的教师,推行“阶段性成果备案制度”,将研究过程中的理论突破、技术原型、实验数据等阶段性成果纳入考核范畴,对于符合学术规范、具有科学价值意义的阶段性成果或失败探索予以认可,彻底打消教师开展原始创新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积极引导资源向强国战略需求方向倾斜。设立“学科交叉专项培育基金”,为跨领域原始创新研究提供稳定经费支持;实行“重大工程负责人制”,赋予项目负责人充分自主权,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社会重大关切、服务产业重大需求”制定长期研究计划。
聚焦育人本职,夯实高素质人才培养基础
长周期考核机制引导教师回归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教学成效在评价中的权重。将教学竞赛获奖、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等重要教育教学成果纳入核心评价指标。建立科学多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议、专家评审等方式,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育人成效。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对取得重大教育教学突破的教师给予充分认可。设立教学型教师专属发展通道。通过实施“教学岗人才专项计划”、完善“教学岗职称评聘办法”,使潜心教学的教师在职业发展中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价值认可和发展机会。拓展考核覆盖范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体系重构、教材编写和实践教学等长期育人工作,并将此类成果纳入考核体系,引导教师深耕人才培养全链条。
完善保障机制,推进长周期考核落地生效
长周期考核改革需配套建立系统化保障机制,以支撑政策稳健落地和持续优化。实行分类分层设计。针对教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不同岗位类型,差异化设置考核周期与指标:教学岗突出育人本源,设置5年周期,以育人成效和课程建设为关键指标;基础研究岗注重原始创新,设置6年考核周期,重点评价学术影响力与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应用研究岗聚焦技术转化,设置4—5年考核周期,重点考量对产业升级的实际贡献。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在保持基本框架一致的前提下,允许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进而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动态过程监测。建立“中期评估”机制,定期跟踪教师研究进展与教学质量,提供及时指导和支持。中期评估应当采用发展性评价理念,重在发现问题、提供指导、促进改进。优化激励与资源配置机制。将长周期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审、绩效分配、评奖评优等有效衔接,强化政策协同。对在长周期考核中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资源倾斜。同时加强考核结果的分析运用,发现人才成长和学科发展规律,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决策参考。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广泛宣传潜心科研、长期攻关的优秀教师典型,引导教师自觉追求创新,主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宣传长周期考核的理念和价值以加强教师的理解和认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业绩观,自觉践行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的使命担当。
高校教师长周期考核改革以遵循学术规律、回归育人本质为核心,旨在构建激发创新、赋能发展的良好生态。通过建立更加科学、包容、可持续的教师评价体系,持续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人才储备与智力引擎,激活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层动能。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