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运动训练课程
2025-11-06 10:26: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黄巧 谯卜 李国盛

高校运动训练课程是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系统性的运动训练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释放学习压力和维持心理健康。民族传统体育,如太极拳、射箭等,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民族智慧与精神认同,对促进学生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具有独特价值。通过课程改革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运动训练课程,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有机结合,对于提升体育教学实效、强化人才培养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以理论实践融合为核心,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运动训练课程,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轮驱动。既要发挥其强身健体之效,更要以项目为有机载体,传承体育精神与民族文化,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塑造。在理论教学层面,体育教师应向学生系统讲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发展历史、具体规则、赛事成果和健体功效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通过观看纪录片、民族体育盛会主题视频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和认知。在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应系统传授民族传统体育技艺,坚守其本真性。通过动态分组与个性化指导,使学生在掌握技巧、增强体质的同时,更能深刻感悟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

以数智技术应用为驱动,提升课程教学实效

数字时代背景下,数智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助力。高校运动训练课程改革应乘数智之势,深化技术应用。通过虚拟现实构建仿真场景,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系统训练提供沉浸体验。例如,在虚拟草原上进行射箭训练,能有效增强临场感,助力学生在掌握技艺的同时,深刻感受其文化魅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学习来打造一批具有民族传统体育指导功能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由机器人对学生传统体育运动训练全过程进行智能监测,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动作,给出科学合理的运动建议,并动态监测学生运动过程中脉搏、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效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邀请各流派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录制专业线上课程。让传承人作为“鲜活教材”,亲自讲解、示范,将其深厚的实践心得与文化理解亲授给学生。这不仅能确保运动技艺的原真性,更能深化年轻学子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与情感认同,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播。

以竞赛和活动为载体,延伸课程教学阵地

高校运动训练课程改革,要不断延伸课程教学阵地,在建设好、发展好第一课堂的基础上,以竞赛和活动为载体广泛开拓第二课堂。举办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为学生展示在课程中所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技能和成果提供优质平台,营造浓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吸引更多师生学习、了解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打造多样化体育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实现民族传统运动训练的日常化推进,如以太极拳、八段锦、民族健身操等运动项目作为练习内容,每天开展晨练活动,让学生通过晨练来掌握运动技能并实现规律作息,全面提升自身身体素质。在开展校内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外丰富的体育资源,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将体育运动训练转移到社会大课堂中,如带领学生前往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进行参观、与民间体育运动团体交流等,为学生带来更为多样化的学习和运动体验。

总之,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学视域下的高校运动训练课程改革,核心在于实现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的有机结合。改革不仅旨在传授技艺、强健体魄,更关键的是,它以运动训练为载体,将和谐包容、刚健有为等民族精神内核,以及丰富多彩的节庆礼仪、风土人情等文化要素融入教学全过程。这使学生不仅在技能上得到提升,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内心深处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可与认同,最终将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当代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本文系2025年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横向项目〈CRKHX2025035〉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