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完善积极心理教育,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2025-11-06 10:25: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祁大为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处在毕业阶段的大学生而言,面对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可能无法保持良好的心态,产生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品质是应对生活挑战的重要基础,能引导大学生以乐观、坚韧、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高校应从积极心理品质视角入手,探究其对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促进作用,并探索如何以积极心理品质为媒介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完善积极心理教育,培育大学生积极职业态度

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是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高校应开设积极心理学与职业发展相关课程,采用理论讲解、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积极心理品质对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角色扮演、情景剧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掌握就业压力调节方法及应对技巧,自主进行科学调适。组织职业咨询会、求职模拟活动、职业规划大赛等,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及能力;组织情绪管理培训活动、心态调节主题班会等,引导大学生科学应对心理压力,养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构建系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设置差异化的课程内容,帮助大学生在校内做好就业准备;开展名师讲堂、小组讨论、经验交流等就业指导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心理韧性;举办失败求职简历分享会,让大学生在公开讨论中掌握求职技能,降低对失败的恐惧感,或通过观察与自身情况类似的成功案例,增强自我效能感。

强化多元联动机制,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韧性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要求高校主动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还需要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的协同配合,共同支撑大学生养成积极的就业心理品质。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场地及资金等支持,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一站式咨询服务,解决有创业意向大学生的后顾之忧。相关职能部门应对企业招聘行为进行监管,防范虚假招聘、职业歧视等现象的出现,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并为大学生提供法律援助及维权支持,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益。企业及社会培训机构应结合大学生就业需求,围绕职业礼仪、职业规划、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内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并在指导中考察求职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媒体部门可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多元典型案例的宣传,打破传统“一步到位”的求职观念,鼓励大学生勇于尝试,在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家庭成员应在学生遇到就业挫折时主动给予安慰,学会倾听,了解就业压力的缘由,也可为其提供就业资讯、职业指导,还可结合自身职业经历及人生经验,对不同职业的特点、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提供意见及建议,尊重并认可他们的选择。

树立积极职业态度,引导大学生养成积极心态

新时代大学生应树立积极的职业态度,以科学就业观引领个人发展。高校要引导学生客观认知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善用职业测评工具分析个人特质,结合学业实践经历明确职业定位,既看到优势也正视不足。在求职过程中,要将个人特长与岗位要求有机结合,通过简历和面试展现核心竞争力。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挑战,在理性认知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统一。同时要根据测评结果、行业发展趋势、就业前景、人才需求等科学设定职业目标,并结合意向单位及岗位要求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将目标分解细化为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短期目标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实习等方式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中期目标可通过参与培训、考取技能证书方式提升专业能力;长期目标可设置为晋升到某一职位,在每个小目标的达成中获得成就感。通过课堂学习、学术讲座、课外阅读等方式丰富知识储备,通过社团活动、校友分享、项目实践中锻炼沟通协作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学习心理调适方法,日常可通过运动、旅游、唱歌等方式释放就业压力,必要时可寻求亲友或专业咨询师的帮助,积极应对就业压力。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