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作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高职生从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过渡期,对于高职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随着身份、工作内容及环境的转变,部分高职生可能在多重压力下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当前,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应仅由学校单方面承担,而应打破“企业缺位、家庭失声”的现状,加快构建以院校为主导、企业积极履责、家庭主动参与的协同支持体系,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护航实习阶段高职生的心理健康与全面成长。
完善心理健康培育机制,注重提高学生心理韧性
高职院校是实习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及责任方,在心理健康预防及干预中发挥主导作用。高职院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健康调节方法,多角度提升高职生实习期的心理承受及调适能力。
统筹规划心理健康支持体系。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与实习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实习期心理健康研讨会及培训活动,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深度剖析心理健康在实习期的重要作用,并在学校年度工作规划中明确心理健康工作内容,提高对高职生实习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度。成立实习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小组,配套心理测评设备及专业心理咨询师,方便学生获得心理咨询及辅导服务。引进或培养一批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及实习带队经验的教师,为实习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心理技能培训或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实习心理状况汇报制度,要求辅导员与实习学生定期通过电话、视频、邮件、社交软件等方式进行深入谈心谈话,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完善心理健康辅导体系。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增加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实习辅导、社会实践教育等内容,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利用线上班会、问卷调研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诉求及心理困惑,并利用第二课堂打造模拟职场环境,将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健康疏导等工作有机结合,营造师生互助的实习期心理健康辅导氛围。
构建分层分段疏导方案。在实习期开始前,心理健康教师与高职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开展访谈调查,严格建立“一生一档”,为后续心理健康疏导、危机干预奠定基础。在实习期间,通过不定期的交流会、座谈会,了解学生实习期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学生专业、实习岗位、生源背景差异,选择团体心理辅导、个别谈心谈话等疏导方案。实习结束后,分析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反思心理疏导方法、模式及体系的科学性,为后续实习生心理辅导提供参考。
校企合作共建心理干预体系,营造良好实习实践环境
企业等用人单位是高职生实习的主阵地,其人文关怀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校企双方应联合开展心理健康帮扶工作,以和谐共建为目标营造良好实习环境,帮助学生平稳度过实习期。
营造包容实习氛围。设立由心理咨询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构成的心理导师团队,或与有资质的心理机构合作提供员工帮助计划服务,为实习期高职生提供心理疏导及咨询服务。建立由年轻员工、新员工组建的同侪互助小组,通过同辈之间的交流互动、经验分享,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及困惑。企业导师或部门领导定期与实习生进行一对一沟通,了解其工作进展、心理状况;设立心理关怀邮箱或热线,为不愿当面沟通的实习生提供匿名求助渠道;开展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方面的讲座或团建活动,帮助实习生疏解压力。建立实习学生档案,定期与高职院校沟通学生的在岗情况,寻求多方力量帮助实习生拥有良好的心理复原力。
完善早期识别机制。校企合作开发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实习签到、周报、导师评语、心理普测等信息的安全高效共享,让双方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高职院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利用心理测评工具,从情绪、行为、认知等层面综合评估实习生的心理状态。带教导师密切关注实习生的情绪波动及心理变化,必要时及时将问题反馈给所在院校。在此过程中,辅导员与企业实习导师保持密切沟通,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发送实习报告的方式,保障信息的畅通。
建立校企合作干预机制。根据实习生的心理问题轻重制定分层干预策略。对于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实习生,可通过提供个体、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方式帮助其调适情绪;对于有中度心理问题的实习生,可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并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顾问参与提供岗位适应性、情绪管理方面的指导;对于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实习生,校企双方应整合资源,除提供工作支持、调整工作内容外,还应及时提供专业治疗,保障干预效果。考虑到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性,应建立危机后续跟踪机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开展持续评估,并根据结果调整干预策略。
释放家庭教育核心支持作用,呵护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起到关键作用。家长应积极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及家庭氛围,增加亲子间的良性互动,让温暖的家庭关系安抚高职生的心灵。
实习前做好心理准备。家长应持续关注当前就业形势、行业动态,主动与子女探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如人际关系、职场压力、个人发展等问题,通过亲子间提前沟通的方式帮助子女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分享自己或亲友初入职场的经历,引导子女正确认识困难的普遍性及可克服性。引导其明晰实习的目标是技能学习,其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允许自己犯错,并善于总结经验,在挫折中学会成长。
有效沟通与情感支持。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家长应善于倾听,采用共情方式创设安全的倾诉环境,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并在其心情平复后通过提问引导方式给出建议,以正面激励的话语畅通沟通桥梁。在实习期间重点观察子女的情绪变化,识别其是否出现烦躁易怒、食欲减退、情绪低落等预警信号,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学校联系,同时及时引导子女调整自身心态,积极面对问题。
理性应对困难及挫折。在实习遇到挫折时,家长应肯定子女在工作中付出的努力,采用归因法引导其分析问题,共同探寻解决方案。当子女出现消极心态时,应耐心沟通,了解其出现此类情绪的深层原因,耐心引导帮助其理性面对实习工作,避免冲动或自暴自弃行为的出现。遇到双方无法解决的情况,应主动联合辅导员、校企导师等校方力量,协同开展疏导工作。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将选择权交还其本人,并由家庭提供坚定的精神支持与情感后盾,帮助其获得成长的安全感与前进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本文系2025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思政专项〉“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高职生实习期心理健康支持路径研究”〈2025SJSZ0338〉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