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中文+职业技能”已成为“职教出海”的重要实现路径,其核心是将汉语教学与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培养“懂中文、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要以职业技能为载体,将中国的职业文化、技术经验、发展理念融入教学,让学习者在掌握“怎么干”(技能)、“怎么说”(中文)的同时,理解“为什么这么干”(背后的中国逻辑与文化)。为此,需从“内容聚焦职业场景、教学融合技能实操、实践链接职场真实、生态共建长效机制”等路径,构建“技能—中文—故事”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让中国故事成为提升职业能力、促进跨文化职场沟通的助推器。
锚定技能需求,挖掘场景化中国故事元素
“中文+职业技能”的核心优势在于“实用性”,讲好中国故事需彻底摆脱“悬浮化”的文化说教,以职业场景为核心锚点,将中国故事元素深度嵌入技能教学的刚需内容中,让文化传播与技能学习、中文应用形成逻辑闭环。
一是按职业领域细分故事主题,匹配技能学习需求。不同职业领域的技能教学,对应着不同维度的中国故事主题,需根据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的特点,精准挖掘与之适配的文化内涵与发展经验。在制造业领域,可聚焦“中国技术创新”与“工匠精神”;在农业领域,可围绕“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理念展开;在服务业领域,则侧重“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与“职业伦理”,让技能学习与文化认知同步推进。二是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串联中文表达与故事传递。摒弃“先教语言、再讲技能、后补文化”的割裂模式,以职业场景中的真实工作任务为线索,让中文成为完成任务、理解故事的工具。
以“做中学”为核心,实现故事与技能的同步内化
“中文+职业技能”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讲好中国故事不能依赖单向灌输,而需通过技能实操让学习者“亲手体验”中国逻辑与文化内涵,在“做中学”中完成故事的感知与内化,真正实现“技能掌握、中文应用、故事理解”的三位一体。
一是在技能示范中嵌入故事细节,让文化可视化。教师在技能实操示范环节,需将抽象的中国故事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细节,通过“怎么做”传递“为什么这么做”。二是在实操练习中设计“故事化任务”,让学习者成为故事的“参与者”,改变“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传统模式,设计包含中国故事元素的“挑战性实操任务”,让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并传递中国故事。三是在实操评价中融入故事维度,强化文化认知,教学评价环节需突破“仅看技能成果”的单一标准,将“是否理解技能背后的中国故事”纳入评价体系,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文化内涵。
搭建“职场桥梁”,让故事在真实场景中落地
课堂内的技能实操仍需延伸至真实职场场景,通过与海外中资企业、本土合作机构的联动,让学习者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验证、应用并传播中国故事,实现“从课堂到职场”的故事价值转化。
一是依托海外中资企业实践基地,体验职场中的中国故事。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中资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安排学习者进行短期实习,让他们在真实职场中观察、参与中国企业的工作流程,直观感受中国职业文化与发展理念。二是开展“职场模拟项目”,预演跨文化故事传播。针对不具备海外企业实习条件的教学场景,可设计“职场模拟项目”,还原真实跨文化工作场景,让学习者在模拟中练习用中文传播中国故事。
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可持续的故事传播体系
“中文+职业技能”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需整合政府、企业、院校、媒体等多方资源,构建“政策引导—资源支撑—传播扩散—效果反馈”的可持续生态体系。
一是政策引导,明确融合发展的方向与支持措施。政府层面需出台针对性政策,为“中文+职业技能”与中国故事传播的融合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将“中国故事传播成效”纳入国际中文教育项目的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院校在技能教学中重视文化传播;设立“中文+职业技能”文化传播专项基金,支持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与海外政府建立合作机制,推动“中文+职业技能”证书与当地职业资格认证的互认,提升项目的权威性与吸引力。二是搭建“技能+文化”的资源共享平台,汇集“中国故事案例库”“技能教学资源库”等,方便海外院校与学习者随时获取资源。三是建立“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内容与传播方式,确保中国故事的传播更精准、更有效。
“中文+职业技能”教育融合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本质上是“以技能为桥、以文化为核、以互动为径”的国际传播实践。它突破了传统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割裂状态,将中国故事从“抽象符号”转化为“实用技能+真实体验”的具体内容,让海外学习者在学中文、练技能的过程中,自然感知中国的文化魅力、发展智慧与大国担当。在未来的实践中,还需不断探索“中文+职业技能”与中国故事传播的深度融合模式,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与受众特点,持续优化路径与方法,使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让世界更真实、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2024年度人文交流专项研究立项课题“‘中文+职业技能’融合的逻辑进路与实现路径”〈CCIPERGZN202402〉阶段性研究成果、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24年度重点课题“利益相关者视阈下职业教育海外协同办学机制研究”〈CDGZ20241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