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以制度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09-12 10:5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赵 诚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一场涉及经济、社会、思想等诸多领域的系统性变革。制度创新能够通过改进社会的组织结构、运行规则等,改变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使社会经济整体效率和水平实现质的跃迁,因而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和支撑。在新征程上,必须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蕴含的“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显著优势,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制度创新为驱动,加快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突破飞跃,生产关系中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短板也变得更加突出。推动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一方面,要破除旧的生产关系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桎梏,更加快速、充分、有效地激发各类生产要素活力,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蓬勃发展,更好地释放先进生产力要素的动力作用;另一方面,要广泛凝聚社会共识,通过构建更加先进的新型生产关系,引导激励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谋划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协调联动,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朝着发展新质生产力方向靠拢和聚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强动能和坚实保障。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从科技创新、人才发展、产业升级、投入增长、要素流通、宏观协调与治理等多重维度来展开,仅就引导支撑上述这些要素汇集融合的制度而言,创新的核心应聚焦于三方面:首先是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针对我国科技创新目前存在的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待夯实、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待提升等问题,需要从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统筹协调机制、构建有利于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强化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优化科技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来深化科技创新制度的改革创新。其次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内,要通过完善战略产业规划体系、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金融服务、土地管理审批制度、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等制度创新,改革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促进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和流动,不断提升和改进各类生产要素的质量和配置效率,实现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最后是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不断提高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在人才引进方面,通过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引才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千方百计引进能够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顶尖领军人才;在人才管理使用方面,完善符合创新规律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有序流动,促进人才资源向新质生产力方向更快聚集。上述三方面制度创新,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制度优势,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式统筹联动、协同并进、系统集成,共同组成了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方位、全链条的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建构适应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制度,既要遵循规律、科学谋划,也要符合实际、因地制宜。推进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创新,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将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各方面制度创新,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推进制度创新建构结合起来,破立并举,以实现解放新质生产力与发展新质生产力辩证统一。二是要坚持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相结合。要发挥各地政府在宏观层面的组织、规划和引导功能,通过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联合创新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明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轴主线。同时,发挥企业在微观层面的主体创新作用,尊重、听取和采纳企业关于制度创新的变革意愿和诉求,将政府引导方向和企业积极响应两者结合,确保制度建构科学贯通有效。三是要坚持多种手段并用。针对像互联网、大数据、AI智能体、新材料、新能源这样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新质生产力,通过立法、规划等制度手段牵引其加快发展;针对仍然处于加速变革之中的各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采用更加机动灵活的政策手段,综合施策、有的放矢。四是要坚持因地制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建构与本地资源、产业、科技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是贯彻执行“因地制宜”方针原则的重要途径,要以本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基础作为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依据,有重点、有选择地改革创新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和要求的体制机制,在激活本地特色化生产力要素基础上加强区域协同机制构建,使本地新质生产力能够在更大空间内辐射和带动国家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共同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新征程上实现新的更大的跃升。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