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个体心理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套于由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与宏观系统构成的动态网络之中。这一嵌套性特征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环境对个体心理特质的形塑过程,亦是主体与环境持续互构的实践场域。从本体层面审视,家庭、学校与社会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耦合性,共同构成了“情感—认知—环境”的三维支持系统。
从政策层面考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也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复杂化与隐蔽化特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因主体间系统关联的割裂,正面临实践效能式微的困境,亟须从单一主体的技术治理转向多元共治的系统治理,从问题导向的被动应对转向生态优化的主动预防,构建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家庭场域:强化情感支持功能,培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安全基地。家庭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初始环境,是初级的社会化场所,主要以情感支持、精神浸润、价值传递等方式夯实个体的心理安全基底。其一,明确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定位。科学制定《家庭教育责任清单》,明确家庭在情感陪伴、价值引导、技能培养等方面的核心职能;加强社会宣传与舆论引导,转变“家庭教育等于学业教育”的片面认知,倡导“心理健康是家庭共同责任”的社会共识,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其二,创新家庭互动的情感表达范式。采取非暴力沟通、共情训练等方法重构家庭对话机制,使家庭成为个体情绪宣泄的安全阀与心理修复的能量场;建立“每日情感交流时间”制度,鼓励家庭成员分享内心感受,培养情感表达的习惯与能力,增强彼此情感理解的深度;借鉴叙事治疗理念,引导家庭成员以“讲故事”的方式强化家庭凝聚力与心理安全感。其三,构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认证体系。依托社区教育中心和线上教育平台,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师”认证项目,分等级设置课程模块和考核机制,并鼓励家长参与学习,持续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引导地方高等院校开设“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指导人才,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专业性与规范性水平。
学校场域:构建专业培育体系,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枢纽作用。学校是制度化的教育主体,主要利用专业课程、专业师资、专业场所系统培育学生的心理素养。一是打造分层递进的课程系统。构建“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干预性课程”三级体系,有机整合心理知识传授、社会能力培养与临床心理服务,使课程体系符合发展心理学规律,满足个体差异化需求。具体而言,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学科教学,设计选修模块,开设情绪智力培养、人际交往技巧、压力应对策略等专题课程,并建立筛查、评估、干预的标准化流程,对高风险学生提供个别化心理辅导或团体干预。二是建设跨学科的师资队伍。提升全体教师识别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的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前培训与在职研修的必修内容;引进具有临床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才担任学校心理辅导专职教师,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支持机制,提升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灯下黑”问题的发生。三是打造家校社协同的制度化平台。设立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定期组织家校沟通会议、社区资源对接会等活动,促进三方协作;开发协同育人信息平台,设置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家校沟通记录数字化存储、社会资源信息一站式查询等功能;加强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以政府购买服务、专项资金支持等方式,确保协同育人可持续发展。
社会场域:完善公共服务网络,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环境。社会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宏观场景。因此,应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渗透多个生活场景的支持网络。一方面,构建分级分类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根据服务对象的心理需求强度与专业程度,建立三级服务网络,有机衔接预防服务、发展辅导与临床治疗。在社区层面,建立心理服务站,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与社工团队,开展心理健康宣教、心理测评、团体辅导等活动;在区县层面,整合区域内的心理服务资源,建立心理援助中心,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咨询转介、心理健康培训等服务;在市级层面,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提供心理评估、诊断与治疗服务,同时承担服务标准制定、专业人员培训与服务质量监督等职能。另一方面,重塑支持性的社会文化环境。将心理健康服务覆盖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等指标纳入文明城市评价体系,从制度层面保障心理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与社会心理环境的持续优化;开展心理健康文化建设行动,在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学习体系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利用公益广告、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媒介,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心理健康领域的科学研究,深化对心理健康规律的认识,为政策制定与服务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