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应“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语言文字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文化根基。在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学校要通过精心谋划、积极实践,把红色基因深度融入普通话课堂,构建融合价值引领与语言能力提升的课程思政话语体系。
价值耦合:红色基因融入普通话课堂的深层逻辑
国家意志与语言功能的深度契合。将红色基因融入普通话教学,实质是将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运用过程升华为理解认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承民族精神谱系的过程。
职教特质与育人导向的内在统一。在普通话教学中注入红色基因,就是要培养既具备卓越“口才”、精准表达技艺,更拥有坚定政治立场、高尚职业操守和深厚家国情怀的技能人才。
破解语言教学“价值空心化”的现实路径。讲述红色故事、诵读革命诗篇,使学生在锤炼“字正腔圆”发音的同时,浸润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无私奉献的情怀中,实现语言能力与精神境界的同频共振、协同提升。
路径创新,构建“三位一体”融合教学新范式
精选内容,构建“红色语料库”与价值坐标。教学内容是载体。系统梳理并精心遴选与普通话训练目标相契合的红色经典资源,例如:读革命文献与领袖著作,选取体现崇高理想、精炼语言、逻辑力量的篇章(如《为人民服务》节选),用于朗读、复述、观点提炼训练;读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利用小说、散文、诗歌(如《红岩》《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中的感人片段,开展情感表达、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练习;读优秀影视剧台词与时代楷模事迹,摘录思想深刻、语言典范的影视剧对白(如《觉醒年代》《大决战》中的台词),讲述新时代奋斗者故事,用于即兴评述、模拟主持、演讲辩论训练;读地方红色资源,将其精神内涵转化为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表达训练素材(如导游词创作、红色故事讲述)。
创新教法,激活语言实践中的价值体悟。方法是桥梁,要摒弃生硬灌输,探索情境化、参与式、思辨性教学方法,例如:“红色经典诵读+”,可以超越简单朗诵,融入背景深析、角色体验、情感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信仰力量(如诵读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时探讨其爱国情怀的当代价值);“红色故事讲述与创编”实践,训练学生搜集、整理、生动讲述红色故事,鼓励其基于史实进行符合时代语境的适度创编与新媒体表达(如制作短视频),提升叙事能力与价值传递能力;“红色主题表达与传播”实训,围绕红色文化、时代精神等主题,设计模拟新闻发布会、主题演讲赛、辩论赛、访谈节目等场景,引导学生在观点交锋、信息发布、情感沟通的语言实践中,深化对主流价值的理解与认同;开展“新媒体语境下的红色话语传播”研讨,引导学生分析优秀红色主题新媒体产品的语言策略与传播效果,探讨如何用青年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有效传递红色基因。
改革评价,强化价值引领的显性导向。将价值目标达成度纳入普通话课程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即要观察学生在红色主题语言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社会责任感;成果性评价即在朗诵、演讲、主持、辩论等考核中,设定思想性、艺术性、感染力的评价维度,明确要求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值性评价要关注学生对红色历史认知的深化、对主流价值观认同度的提升,以及在语言表达中自觉传递正能量的意识和能力的变化。
话语升华,打造有生命力与感召力的课程思政新课堂
将政治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不照搬文件术语,而是将其核心要义内化为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并通过鲜活的语言训练载体自然呈现。
将历史话语转化为时代话语。这一转化并非对历史的简单重复与照搬,而是立足新时代的现实语境,深度挖掘红色基因中跨越时空特性的精神价值。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红色基因与个人成长、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现实关联,激励他们运用富有时代活力与气息的语言,进行创造性表达。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