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赋予学生更广阔的视野。各高校应重点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和评价机制五个维度,积极探索外语教学创新路径,实现外语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精准选材与价值引领的课程内容构建
课程内容是思政教育赋能的主要渠道。课程素材的选择应关注价值导向与文化内涵的双重承载,实现课程内容在语言性、知识性与思想性上的统一。在阅读与听力素材的选取方面,适当增加能反映中国发展成就、传统文化精粹及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双语文本,如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外文报道、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节选、中华非遗技艺的外文介绍等,让学生在提升外语素养的同时深化对自身国情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在口语与写作训练中,设置与现实发展紧密相关的主题讨论,如“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绿色发展与国际合作”等,让学生在观点的自由表达与相互交流中形成正确的价值思考。做好跨文化教学引导,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中西方在文化、历史、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制度认同。
情境驱动与共情体验的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价值的桥梁。教师须革新教学理念,摒弃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积极用好诸如情境教学法、项目化学习等多元教学手段,提升课堂的生动性和实效性。如在开展学习国际会议相关词汇的情境教学时,可以模拟“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让学生扮演各国代表,用外语进行立场陈述与协商,在提升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深刻感悟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在开展项目化学习实践中,教师可根据课程目的灵活设置“用外语讲述中国科创故事”“本土非遗外宣视频制作”等任务,引导学生在团队协作、深度调研、精准译介与成果展示中,将语言实践内化为对本国国情与文化的深刻理解,切实提升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基于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多渠道展示学生创作的多语种正能量作品,扩大思政教育覆盖面与影响力。
本土视角与国际表达并重的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是外语与思政融合的重要载体,其内容的编写与选用直接关系到外语教学的价值导向。推进外语教材建设,须扎根中国大地,将语言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文化自信培育有机融合,构建“内外兼修”的高质量教材体系。具体而言,可在课文中加入体现中国主题的原生素材,如航天工程、传统节日、生态文明建设的外文报道;在练习设计中嵌入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强化语言训练的同时,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进行深度思考,并在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新教材编写理念,探索中外融合模式,既要借鉴国外优秀教材案例,也要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文介绍,并在教学中引入跨文化讨论和思辨训练;推动教材的数字化建设,利用视频、音频和互动测验等多媒体资源,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让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学生日常学习中。
跨界融合与素养提升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外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关键推动者,其素养直接决定融合成效。加强跨学科培训,外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学基础,还应掌握思政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对于高校而言,应积极开展面向外语教师的校内外培训、教学研讨、案例分享等学习交流活动,帮助其有效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让课堂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推动团队协作机制,建立“外语+思政”教研团队,鼓励外语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实现优势互补。如外语教师负责语言表达与课堂引导,思政教师提供主题策划与价值解读,从而形成协同育人合力。鼓励外语教师多围绕“课程思政”主题,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并将理论研究成果切实转化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包括资源库、案例库、示范课等诸多备课资源,让更多外语教师有条件、有能力实施外语与思政的深度融合。
多维指标与过程导向的评价机制优化
评价机制是检验融合成效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健全“语言能力与价值素养并重”的学生评价机制。一是建立多维评价指标体系。除语言准确性、流利度、词汇与语法运用外,还应增加“思政元素体现度”“跨文化理解能力”“社会责任感表达”等指标,鼓励学生在语言输出中传递积极价值。二是推行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讨论参与、项目作业、阶段性汇报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认同和跨文化表达进行动态考察。三是探索同伴互评与自我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在互相反馈中反思自身不足,进而有针对性提升专业技能、提高思想站位。
外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理念、内容与方法的深度整合,旨在推动外语课堂实现“语言能力”与“价值素养”的双向提升。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自信、准确地表达中国立场与文化,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既具有国际视野,又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本文系扬州大学2022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高级阿拉伯语’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YZUJX2022—D8〉、扬州大学2024年“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专业导论课〈阿拉伯语〉”〈2107270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