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构建“非遗+美育”协同育人新模式
2025-09-11 09:2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西臣 刘恩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美育元素,对培养学生审美感知、提升学生艺术创造力、增强学生文化理解具有重要作用,是高校开展美育工作的独特资源和有效载体。高校应充分利用地方非遗资源,坚持“挖掘学科资源—融通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社会传播”四维联动,构建“非遗+美育”协同育人新模式,全面提升育人实效。

挖掘“非遗+美育”学科资源,构建协同育人融合机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遗分为五大类,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高校不同学科(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可对照上述非遗分类,于校内外充分挖掘与自身的学科特色相契合的非遗资源,构建跨学科的协同育人机制。例如,在美术学和设计学等学科专业中引入非遗传统手工艺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掌握非遗审美方式方法,提升美学素养,提高对非遗工艺之美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工匠精神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中自觉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形成以学科资源为载体、有效融入非遗的高校美育协同育人新格局。

融通“非遗+美育”课程体系,丰富协同育人教学内容

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高校可通过整合艺术学、历史学等学科资源,开设非遗理论和实践课程,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非遗+美育”课程体系。在通识课程模块,教师可通过普及非遗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感悟非遗蕴含的美学和文化价值;在专业课程模块,可结合地域非遗资源,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戏曲赏析”等非遗相关课程,并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感受非遗魅力,增进传承和保护非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实践课程模块,通过组织非遗主题的田野调查或面对面访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活动,让学生深度研习非遗历史、技艺特征、传承谱系等,在实践中深化对非遗的文化认同。

深化“非遗+美育”产教融合,创新协同育人实践形式

高校要坚持开放办学,多方协同合作,积极探索“非遗+美育”产教融合新路径,不断丰富产教融合形态。在实践创新平台搭建方面,可通过校、企、行三方合作,搭建多元化的“非遗+美育”实践创新平台,联合文创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并在博物馆、美术馆设立实践基地,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扎染、漆扇、陶艺等非遗技艺体验、作品展示、文创产品研发等,推动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采取“请进来”的形式,充实“非遗+美育”师资力量,可聘请陶艺、剪纸、木雕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产业教授,为学生进行技艺展演和创作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技艺的过程中,感悟“守正创新”的文化使命;在非遗文创开发方面,可鼓励学生自发组建木雕、版画、陶艺、布艺、掐丝珐琅画等非遗工作坊或社团,对照产业需求或企业订单要求,开展非遗文创产品制作和开发,在实践中深化对传统技艺的掌握,提升自身艺术审美和文化素养,练就“真手艺”,产出“真成果”;在以赛促训方面,可结合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开展“非遗+美育”产教融合实践,鼓励师生积极参赛或系统研习大赛优秀作品背后的创作思路等,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非遗+美育”社会传播,拓展协同育人空间边界

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深入挖掘非遗所蕴含的美育价值,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推动“非遗+美育”在各类文化场馆、社区、中小学校和数字网络平台的推广与传播,不断拓展协同育人空间边界,积极履行高校的社会责任。例如,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鲁迅艺术学院师生参与创演的大型民族音乐剧《华中鲁艺记》,通过融入淮剧和民族乐器琵琶等地方非遗元素,将地域文化与当代审美有机融合,有效增强了舞台艺术的视觉冲击力,获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项目和江苏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项目资助,并入选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戏梦风华”大学生戏剧展演剧目、江苏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同时,该校还积极参与盐城市“我爱盐”青春艺术周活动,展出非遗蓝染、剪纸、掐丝珐琅画等作品;与盐城市博物馆联合举办“时光织锦·古韵今风:盐城高校非遗作品展”,展出非遗编织等作品;在盐城市博物馆、市康居路中学等地举办“非遗守望:蓝染工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视角探究”“国粹之美:中国经典传统纹样”和“非遗技术美学:掐丝珐琅工艺”等公益讲座,普及非遗知识,提升公众审美素养;积极响应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以非遗纸艺文化为主线,以手工艺制作为载体,将剪纸、衍纸、纸花、纸浆画等四种纸艺融为一体,创建老年人易懂、易学、易操作的“非遗纸艺:老年手工艺制作”数字网络课程,并被认定为江苏省老年教育学习资源库项目。实践证明,非遗作品展演、讲座举办和网络资源库建设,可在传播非遗的同时助推社会美育质效不断提升,为地方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鲁迅艺术学院;本文系2025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非遗+美育’融合创新项目化教学团队”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