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与深远的意义,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审美教育,即通过将情感共鸣和美感享受有机统一,综合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新发展阶段,高校应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价值、美育功能,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滋养中陶冶性情、塑造品格。
明确“音乐+审美”教育目标
美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一环。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音乐教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深刻认识美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推动音乐教育从单一技能传授向提升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审美能力与创新精神转变,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落实到具体的育人环节,高校一是要充分用好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校报等平台,定期推送与音乐审美教育主题相关的宣传文章、研究报告、教学建议等,并精选配乐,主动营造浓厚的音乐美育氛围,深化师生对音乐美育重要性的广泛认知,推进音乐教育与审美实践的深度融合。二是要着力打造音乐专业素养与美育能力并重的教师团队,聘请业界专家进校园,强化对音乐教师的美育素养培训,通过建强专业化教师队伍,夯实音乐艺术美育的人才培养基础。三是成立音乐教育中心,专职于学校音乐艺术美育工作的整体规划与资源统筹,为相关教育教学的创新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等,充分激活音乐教育的美育效能。与此同时,高校音乐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育人观念,深入挖掘音乐教育中蕴含的美育功能,在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既需注重提升学生对音乐教育的认知,还需兼顾增强学生对音乐审美价值的重视。
设置跨学科音乐课程
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语言,不同音乐作品带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要求音乐课程突破音乐学科本身,与文学、哲学、思政、历史、美术等人文学科相融合,形成跨学科课程体系。
音乐教师在讲解音乐理论知识和作品时,要全面分析音乐作品艺术风格、文化背景等,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审美意义、艺术价值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音乐之美的能力,逐渐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高校可将音乐课程与科学、社会、技术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鼓励音乐专业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常态化开展交流互动,共同探索和设计综合性的音乐教学课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广泛应用性以及不同民族、地域的音乐所蕴含的独特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或单独开设音乐审美教育课程,作为面向所有学生的选修课,或者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为学生接受系统专业的音乐美学教育提供平台和机会。在此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学会用音乐调节情绪,如在逆境中通过欣赏励志性音乐作品重拾斗志,在顺境中多听一些轻快的音乐进一步坚定信心、增强自我认同。
同时,注重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元素,通过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在感悟音乐优美旋律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进而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
多元创新音乐美育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既是艺术教育,也是文化教育。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为充分发挥高校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应积极借助“互联网+”技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彰显音乐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独特价值。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些能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乐器和民歌等内容进行介绍,并引入公众号、短视频平台中富含美育价值的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等素材,作为传统纸质教材的延伸与补充,全面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相关音乐作品的审美意识,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或组织学生结合音乐理论知识展开分析、讨论和互动,增强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参与感,激发音乐课堂教学活力。
另一方面,创新应用情景教学法,借助“互联网+”教学技术,营造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历史氛围,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帮助其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内涵。例如,针对《音乐欣赏》课程中的《十面埋伏》音乐作品教学,教师可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垓下之战氛围,剪辑长篇电视剧《楚汉传奇》中楚汉之战的片段、杨丽萍舞蹈剧场《十面埋伏》等画面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素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悲凉气氛和跌宕起伏的意境。同时,音乐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学生分组,按组分配不同任务,包括收集垓下之战背景资料、《十面埋伏》音乐创作背景和文化元素等,进而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十面埋伏》音乐作品特点、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促使学生自主完成对音乐知识及文化审美的深度探索。如此,不仅可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推动其成为音乐文化的传承者。
培养音乐的审美实践能力
高校音乐教育需要通过实践,让学习者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强调在亲身体验、主动参与的实践过程中强化其对美的欣赏能力。
高校可建立排练室、音乐厅、录音棚等音乐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较为稳定的音乐学习实践场所,提升其音乐技能及舞台表演能力;定期组织校内演出活动,包括文艺晚会、音乐节、音乐专业学生个人演唱会等,将其作为学生展示音乐才艺的舞台;开展以赛促教实践活动,组织音乐演出竞赛,设置音乐专业和非专业等不同竞赛组别,通过赛事活动激励,引导学生在展演中传播音乐之美,以提升音乐审美教育的覆盖率。同时,还应为学生自行组建音乐合唱团提供场地支持和技术指导,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并阶段性举办音乐创作比赛,邀请音乐专业教师和业内专家担任评委,对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审美理解能力等作出全面评价,切实保障音乐实践教育效果。与地区广播电视台、公益性组织、知名自媒体等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演出机会,将音乐教育空间拓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表演自信心,并自主强化参与音乐美学教育的主人翁意识。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如与专业艺术团体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有机会参与高水平的音乐制作与演出,亲身体验音乐艺术的魅力与深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线上音乐审美实践项目,如虚拟音乐会、在线音乐创作工作坊等,打破地域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多样的实践途径。
(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