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副馆长高萌钰:赓续红色血脉,讲好太华红色故事
2025-09-08 10:0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新华传媒智库记者 张晓蕊 实习生 王邹红

晨光初升,阳光洒在宜兴太华这片红色土地上。坐落在太华胥锦村口、龙珠湖畔的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宛如一位历经岁月的长者,静静地矗立。作为展示苏南地区军民英勇抗日事迹的重要红色场馆,其每一处陈列、每一个物件,都是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鲜活见证。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座纪念馆背后蕴藏的深刻内涵,近日,记者专访了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副馆长高萌钰,听她讲述这座纪念馆在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方面走出的独特道路。

敌后坚守:苏南抗战的指挥中心

记者:宜兴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太华更是宜南山区的革命摇篮。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和太华人民血肉相连,英勇奋战,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年新四军为何会选择在此建立敌后根据地?太华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高萌钰:当年新四军选择在太华建立根据地,是基于地理环境、群众基础和战略布局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

首先,太华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群山环抱,地形复杂,既便于新四军隐蔽转移,又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不仅为新四军进出浙皖地区提供便利,更成为苏南领导机关和部队休整的理想驻地。其次,群众基础扎实。太华人民胸怀宽广,抗战时期当地百姓接纳大批城市难民、失学青年,展现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同情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太华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团结并培养了一大批青年爱国抗日积极分子,其中许多人成长为抗日骨干,为根据地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是与战略布局契合。1938年2月,毛泽东致电项英、陈毅,指示新四军以溧阳、溧水为中心,向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一线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新四军基地。宜兴作为新四军东进战略方向之一,是茅山根据地建立后东延的既定目标,自然成为新四军建立敌后根据地建设的重点选择地区之一。

1943年10月,中共苏皖区党委、苏南区行政公署、新四军第十六旅旅部等迁驻于此地,太华成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驻扎期间,新四军与太华百姓结下深厚鱼水情,诞生了无数军民团结抗战的感人故事。

守正创新:提升宣传广度和深度

记者:近年来,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在红色资源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纪念馆是如何推动这方面工作实现红色文化的高效、有效、高质量传播?

高萌钰:近年来,在太华镇党委、镇政府的带领下,纪念馆始终秉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理念,构建起以纪念馆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

自开馆以来,纪念馆持续聚焦红色资源、激活红色引擎、丰富红色载体,依托太华镇红色文化精品工程,打造数字化小程序,实现线上“云”参观;策划“青年主播说”巡回宣讲、“红色基因文创传承”红色文创大赛等主题活动;拍摄反映太华人民支持抗日的本土电影《亲娘》,编写出版3本新四军研究学术专著,同时借助党报党媒的传播力和公信力,持续扩大纪念馆影响力。

今年,纪念馆结合红色遗址遗迹,拍摄制作《红色太华宜兴印记》《展品故事》等系列专题报道;翻录、翻唱《保卫山乡》等6首太华抗战时期传唱的歌曲,并开发2堂音乐党课。此外,纪念馆还前往北京寻访新四军第十六旅沿革至今的部队,溯源红色血脉。

赓续传承: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

记者:在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中,纪念馆是如何推动的?未来,纪念馆将如何进一步探索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让红色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高萌钰:最好的教育不仅在教室里发生,更在与祖国大地的深度互动中完成。纪念馆面向青少年推出了“走进红村大学堂”社会实践活动,突破传统红色教育单一参观模式,构建以历史场域为依托、深度体验为路径、专业师资支撑为保障的立体化红色教育体系。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青少年能在参观、实践与思考的融合过程中,“触摸”和“感受”革命历史的温度,实现从“知”革命历史到“行”革命精神,最终内化为“信”革命理想的升华。

此外,纪念馆与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太华小学等开展合作共建项目,成为大中小学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纪念馆还持续开展青少年“红色场馆”暑期志愿讲解活动,壮大志愿讲解队伍规模,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的机会,让他们在讲解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发挥青少年的带动作用,影响更多同龄人。

未来,纪念馆将结合重要历史纪念节点或时事热点,探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青少年思政教育活动,激发青少年参与热情,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红色文化。同时,创新数字化传播手段,运用现代科技开发红色文化体验项目,让青少年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战场景,并依托社交媒体、教育平台等进行广泛传播。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