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发挥红色信息文化铸魂育人时代价值
2025-09-08 10:0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张福利 董良 万丹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智慧结晶,蕴含着文化自信的底气。如何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用活红色文化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的重要课题。湖南信息学院立足信息技术学科优势,传承红色基因,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深度提炼“红色电波”时代价值,系统推进红色信息文化建设,开创了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新局面。

红色信息文化的时代价值

传承红色电波精神。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敏锐把握无线电技术在军事指挥和组织行动中的战略价值。1929年建立第一座无线电台,并于次年1月实现上海台与香港台的第一次远距离无线电密码通信。从此,红色电波成为党的“千里眼”与“顺风耳”,其传递的不仅是情报指令,更是坚定的革命信念、必胜的信心与希望。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上映,标志着红色电波精神实现大众传播的重要转折。该片首次将隐蔽战线从保密状态推向公众视野,将特定群体的革命记忆转化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影片生动再现了以李白烈士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的通信实践中培育形成的红色电波精神,通过艺术化手法将忠诚、坚韧与牺牲的精神内核予以展现,为红色信息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与精神动力。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直接影响学生成长成才。高校特色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通过参与特色文化活动、接受特色文化教育,学生能够形成独特的气质和价值观,这也是高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湖南信息学院融合学校鲜明红色底色和信息化特色,聚焦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营造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引导规范公共行为、端正职业行为、树立文明行为,全面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审美情趣,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营造健康网络生态。网络已成为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社交互动、表达自我的主场域,深刻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必须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错误思潮、低俗内容、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等问题的网络环境,可能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道德失范、行为偏差。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持续利用网络进行价值观渗透、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等活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湖南信息学院立足信息化办学特色,坚持“以文化人”理念,推动红色文化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将“红色文化”转化为赋能教书育人的“红色力量”。

红色信息文化的科学内涵

信息是指传递知识、数据、消息等内容的资料或信号。红色信息则通过“红色”属性的赋予,使信息具有鲜明政治属性、思想内涵与价值指向。红色信息文化是湖南信息学院立足信息化办学特色,深度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思政与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实景与虚拟的深度融合,实现新时代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贯穿于制度文化和空间文化的大思政育人体系。红色信息文化是对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活化利用,体现了高校在探索思政教育创新路径中的主动作为。

政治坚定,这是红色信息文化的本质特征。革命战争年代,以李白等为代表的革命烈士之所以能浴血奋斗、克服万难,靠的就是政治坚定。红色信息文化将政治坚定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标准:办学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师就要坚持教书育人,践行教育家精神,做“四有”好老师;学生就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听党话、跟党走。

技术先进,这是红色信息文化的显著特征。从派遣人员前往苏联学习无线电技术到开办培训班自主培养技术人员,从半部电台到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对先进技术的追求始终是国家生存、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红色信息文化就是要践行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掌握先进技术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更与国家未来紧密相连。

自强不息,这是红色信息文化的突出特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诗。以李白为代表的湖湘革命烈士,其自强精神深刻植根于湖湘文化血脉,并在革命实践中升华为国为民的精神品格。红色信息文化强调大学生要砺学笃行、锤炼过硬本领,摒弃“躺平”心态,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毅力钻研专业知识,为科技自立自强、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贡献智慧。

敢为人先,这是红色信息文化的鲜明特征。1927年秋收起义后,李白烈士从武装斗争转向陌生的地下电台情报战,主动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在极其困难条件下,他创新无线电技术,将电台功率从75瓦降至7瓦,突破当时的技术瓶颈。这将激励大学生紧扣时代脉搏,以创新思维、责任担当和开放视野,在思想上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在学习上勇于探索创造,在行动上敢于实践担当,在个人成长中追求卓越,在科技、社会、文化等领域勇立时代潮头。

红色信息文化的体系构建

构建“三位一体”红色课程体系,筑牢理论根基。开设《红色信息文化概论》等特色课程,系统梳理红色信息文化的历史脉络、传播形态与当代价值,强化家国情怀培育。将红色信息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群,深度挖掘红色案例,建立红色信息文化教学资源库,通过情景教学、馆课融合、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实现“一课一品”实践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感染力。针对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群体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构建“红色主课堂—红色大寻访—红色微讲谈”培养闭环,通过分层分类党课、红色经典研读等活动深化理论武装。设立校级红色信息文化专项课题,围绕红色信息文化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建设路径、现实意义等开展系统研究,为红色信息文化建设和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深化“红色信息+”育人特色,激活内生动力。把红色信息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定位、专业集群建设和办学特色深度结合,形成“红色信息+育人”特色矩阵(红色信息+思政课程、红色信息+通识教育、红色信息+学生工作、红色信息+社区服务、红色信息+社团实践、红色信息+学术论坛、红色信息+数字展馆)。定期举办红色信息文化主题周,开展学术讲座、信息化大赛、红色文体活动;在公共场所布置红色信息文化艺术作品,包括书画、格言警句、宣传标语等,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结合专业特点,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节点开展红色信息文化的宣誓活动。通过VR/AR技术、数字化展馆、互动微电影等信息技术手段,将红色电波历史故事和网络强国的现实故事进行数字化活化,实现平面文字到立体感知的转化。

打造“校—社—地”协同平台,拓展育人半径。将红色信息文化建设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成立专项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细化任务分工,使红色信息文化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文化标识与核心竞争力。与浏阳李白烈士故居、上海李白烈士故居等红色场馆签署合作协议,共建30多个红色信息文化实践教学基地。依托这些革命历史资源,开发“追寻红色电波”“密码风云”等主题研学项目,常态化开展现场教学、志愿讲解、史料挖掘与数字化整理等实践活动,让红色历史可感可触、革命精神入脑入心。同时,定期邀请基地研究员、党史专家开展“送课上门”活动,向师生讲述“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传奇故事。与长沙北斗产业安全技术研究院等企业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践基地,引导师生在技术研发与创新中融入红色信息文化,在通信安全、网络安全、北斗应用等项目中贯穿国家利益至上、自主可控、精益求精的价值导向,直接服务国家重大信息战略需求。

(作者分别为湖南信息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民建中央科教委员会副主任;湖南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湖南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助教。本文系湖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项目,湖南信息学院2025年度红色信息文化专项课题“红色信息文化内涵研究”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