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红色李巷负责人何海燕:从历史遗址到“活态课堂”的传承实践
2025-09-08 09:5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新华传媒智库记者 乔 铃

在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有一个被誉为“苏南小延安”的村落——李巷。这里曾是抗战时期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驻地,陈毅、江渭清、钟国楚等新四军将领在此战斗生活过,见证了新四军在苏南的艰苦斗争与卓越贡献。自2017年10月正式开村运营以来,红色李巷逐渐探索出一条红色文化保护、活化与传承的特色路径。近日,红色李巷负责人何海燕接受专访,讲述这座“村落式红色遗址”如何让红色历史“走出来”“活起来”,成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课堂。

记者:您能否先为我们介绍一下红色李巷在抗战历史中的独特地位?为何这里能成为苏南抗战的“指挥中心”?

何海燕:溧水及李巷在苏南抗日斗争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抗战初期,溧水是新四军最早到达的地区之一,是苏南抗日根据地扩张的起点,也是军部与苏南领导机关联系的重要通道;抗战中期,这里成为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驻地,是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到了抗战后期,这里又成为向南开辟皖南、浙西,进行大反攻的前进基地。

而李巷村,正是这段历史的“活化石”。1938年新四军东进苏南后,这里先后是一支队1团、二支队4团及后来46团的团部驻地;1941年11月塘马战斗后,新四军十六旅旅部和苏南党政领导机关转移至此,李巷从此成为苏南抗战的“心脏”。军民鱼水情的故事至今在村里流传。可以说,红色李巷不仅是华中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解放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战略支撑。

正式开村运营以来,我们收获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老区精神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首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荣誉称号。这些都是对李巷“红色价值”的肯定。

记者:红色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创新推广。红色李巷在让红色历史“活起来”方面秉持怎样的理念?具体有哪些实践?

何海燕:我们始终坚持“保护为基础、活化为导向、融合为路径”的核心发展理念,目标就是让红色文化从历史里“走出来”“活起来”,让更多人真正了解李巷的故事。围绕这个理念,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第一,深挖红色史实,筑牢文化根基。为让红色历史更鲜活、更立体,红色李巷聚焦历史挖掘与场馆建设,为红色文化传承夯实基础。一方面,精心策划系列主题展览,先后推出“丹心映山河——华夏女杰李坚真纪念展”“大地赞歌——钟国楚将军纪念展”“沧海一粟——开国大将粟裕将军纪念展”“苏南区行政公署80周年纪念展”,通过珍贵史料、实物展品与生动讲解,还原新四军在苏南的奋斗历程,让参观者直观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完善红色文化载体建设,建成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红星剧场等场馆,为红色文化展示与传播提供专属空间。同时,依托云论坛、智库课题发布等学术交流形式,邀请专家学者深入研讨红色历史与文化价值,不断提升红色李巷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让红色文化的根基愈发牢固。

第二,创新活化路径,增强文化感染力。讲历史不能只罗列年份和战役,要讲人、讲情感才能打动人。我们成立了“她说N4A”志愿宣讲队,让本地村民讲家乡故事,让红色叙事更接地气;从史料中提炼“微故事”,打磨成15分钟的“微党课”,让革命精神更易传播。我们还借鉴新四军战地文工团形式,组建红色李巷文工团。今年3月推出沉浸式剧目《嗨,一郎》,让观众从“看剧人”变成“剧中人”,跟着剧情走进战火岁月。目前这部剧已演出60余场。很多游客看完后主动追问历史细节,这让我们觉得红色故事真的“活”了。

第三,推动“红色+”融合,拓宽推广边界。单靠讲历史、演剧目还不够,得把红色文化和生活需求结合起来。我们探索了三种模式:“红色+研学”方面,开发磨豆浆、打草鞋等体验课,创排《大李巷》舞台剧,每年吸引1000多批次研学团队,既学历史又带动消费;“红色+产业”方面,结合本地蓝莓、黑莓产业办“蓝莓节”、搞直播带货,帮村民卖货的同时,也让更多人通过农产品知道李巷;“红色+旅游”方面,打造“李巷红街”引入网红业态,推出“战火青春·十七公里越野行走”线路,把红色教育和户外体验结合,让红色旅游更有吸引力。

记者:在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方面,红色李巷有哪些创新思考?如何让青少年真正“走进”历史?

何海燕:思政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场馆宣讲”,要把李巷“村落式红色遗址”的独特性用足,让红色教育和乡村生活、在地情感拧成一股绳。我们有两个核心方向:

一是做“红色+乡土”的沉浸式教育。李巷不是孤立的展馆,而是有民居、农田、老物件的活村落。我们计划发动本地村民当“实景讲解员”,带着青少年在自家老屋讲新四军故事,还原军民鱼水情场景;再设计“红色农家任务”,让他们跟着村民学做野菜饭、编竹篮,把史料里的“军民鱼水情”变成可触摸的乡土记忆。

二是打造“青少年主导”的红色传播。比起单向输出,年轻人自己创作的内容更有感染力。我们想搭建“李巷红色创客平台”,组织学生拍李巷故事短视频、用Vlog记录红色遗址;发起“红色书信续写”活动,让他们以当代青少年视角给新四军战士写信,优秀作品做成“红色书信墙”。这样就能让思政教育从“被动听”变成“主动说”,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年轻人的成长。

如今的李巷,不仅是传承红色记忆的“博物馆”,更是激活奋斗力量的“加油站”,在新时代续写着红色文化的“大地赞歌”。何海燕表示:“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李巷的‘过去’和当下的‘教育需求’连起来,把‘历史故事’和人们的‘生活感知’连起来,让来到这里的人不仅记住历史,更能把精神力量带回去——这才是红色思政教育真正的价值。”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