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音乐+思政”让教育“声”入人心
2025-09-08 09:56: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董艺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红色音乐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将红色音乐引进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选题立意,体悟歌词曲调蕴含的深厚情感,挖掘红色音乐背后的革命故事和蕴含的爱国情怀,也能够推动思政课程创新、提升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思政教育价值引领,激发新时代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

忆时代特征,厚植历史底蕴,为思政教育汇智

红色音乐的创作背景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历史阶段性,它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红色音乐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它围绕社会主义事业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反映不同的社会景象和时代特色,展现出不同的时代风韵,表达不同时期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核。红色音乐潜移默化地参与了党的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鼓舞作用,二者的融合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思政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课前准备、课上交流、实践传播三个环节,追溯红色音乐的时代特征,厚植历史底蕴,为思政教育汇智。

首先,学生进行红色资源整合和红色音乐选定的课前工作。学生利用图书馆、纪念馆等线下资源和网络资源,寻找红色资源,整理、自主选择红色音乐,并深入挖掘红色音乐的时代背景、具体历史阶段、背后的故事以及深层次的政治情感。学生将这些过程资料和心得体会进行整合,以备课堂分享、交流。

其次,师生课堂交流分析论证。思政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带领学生一起整合、筛选学生的课前资料,组织学生利用线上教学软件进行分组讨论、成果展示和心得交流,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创新课堂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如《映山红》这首歌通过农村妇女冬子妈的视角,展现白色恐怖下苏区人民渴望红军归来的强烈期盼,以及对黑暗势力抗争到底的革命意志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念。这种教学过程不仅传播了红色音乐及其背后的感人故事,传承了红色基因,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了日常教学实践,形成了厚植红色底蕴、特色鲜明凸显的“音乐+思政”教学模式。

品选题立意,挖掘创作脉络,为思政教育筑基

红色音乐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选题立意以革命战争、建设改革为主,歌词内容相对犀利、活力十足。它通过深入透彻分析日常生活现象、把握整个社会生活的本质,来进行选题立意和词曲创作。在红色音乐选择题材和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借由红色故事反映特定时期人民社会生活的真实状况。

通过“音乐+思政”让学生重温红色音乐的选题立意过程,重新梳理歌曲创作脉络,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积累和文化认同。课前,教师让学生们思考不同红色音乐“为何如此选题、为何如此创作”,并给出自己的答案及论证过程;课堂上,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案组织分组辩论。辩论的结果并不是区分对错,而是通过辩论过程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对红色音乐进行选择、传播和二次创作。

如《歌唱祖国》,这首歌创作于新中国成立之初,表达了革命胜利后全国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美好期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歌曲主题对其进行改编创作,通过改写歌词、重新编曲等以提升他们对民族自信的理解。学生能够在挖掘创作脉络、掌握选题立意背景的过程中,品味到不同时期党和人民的审美趣味、触摸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红色音乐也从思政课堂延伸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吸引着、鼓舞着他们成为红色音乐的新一代创作者,推动他们以红色音乐为创作载体,以红色基因为精神命脉,在现实生活中培育佳作,从思政教育中汲取养分,在时代脉搏中寻找选题。

析歌词内涵,传承红色精神,为思政教育铸魂

红色音乐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红色音乐的歌词内容与党的宣传工作内容紧密相连,不仅反映着不同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讲述着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积极奉献,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红色音乐的歌词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高度契合。歌词内容所蕴含的思想认知、艺术表达及实践指向能够增强思政教育教学的生动性和审美性。将歌词内涵融入思政教育的深层内涵中去,透过歌词内涵的艺术感染力将思政教育内容充分地体现在红色音乐的词意表达上,从而增强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红色音乐也能够充实思政教学内容、丰富思政教学形式。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以红色音乐歌词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可以明确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任务,更能促进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

在思政课上,引入红色音乐歌词内容的解读与赏析,在了解歌曲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对歌词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时期和特定事件及人物的理解,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红色音乐所蕴含的红色精神。

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红色音乐的内涵,通过领略红色音乐遣词造句之深意,来感悟思政教育的灵魂。首先是通过“音乐+思政”教学,了解红色音乐的创作背景。从歌曲诞生到传承至今,梳理红色音乐的发展历程及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所传达的革命精神。其次是通过学习歌曲内容,掌握歌曲的基本信息,开展红色音乐学习交流,组织红色音乐主题的诗歌、散文、绘画二次创作等活动,展现红色音乐的文化内涵。

譬如《英雄赞歌》,这首歌强调了抗美援朝中志愿军们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歌词语言凝练壮美、情感真挚热烈,极富感染力,能够加深学生对红色音乐词意内涵的理解和记忆,增强学生对党史知识的认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唱昂扬曲调,增强政治情感,为思政教育助力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红色音乐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音乐记忆载体,其旋律中凝结着先辈们的英勇无畏与无穷智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能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昂扬曲调串起的不单是个体青春岁月的片段,更是一个历史时代的集体荣光。红色音乐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音乐+思政”是体现文艺创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实践。因此,听唱红色音乐是“音乐+思政”教学的关键环节,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红色音乐曲调的优美,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

一方面,思政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学生唱红色音乐的准备工作,结合音乐老师的教学内容,了解选定红色音乐的曲调、节奏、音区等乐理知识,以及每位学生的音色、音感、声区等音乐水平,并根据综合分析结果对学生和歌曲进行匹配和分组,为课堂唱好红色音乐做准备。另一方面,教师在“音乐+思政”课堂上,根据分组组织学生独唱、合唱红色音乐,并让他们自主评估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课堂参与效果。

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赞美和感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简洁易记,非常适合学生传唱。当课堂上歌声飘荡,时而悠扬、时而激昂时,学生能够透过歌声解码先辈们的精神世界,红色精神的代际传承也在优美的旋律流转中悄然完成。这种跨越时空的政治情感共鸣,让“音乐+思政”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感纽带和精神桥梁。在此过程中,思政教育也达到了寓教于乐、以声入心、以情动人的实际效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音乐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