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AI赋能红色音乐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2025-09-08 09:55: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孙 雨

盐城作为新四军重建军部的所在地,孕育了丰富且独特的红色音乐文化。以《新四军军歌》《盐阜之歌》《送郎当新四军》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红色音乐作品,不仅是盐阜老区革命历史的“声音载体”,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优质素材。将红色音乐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既能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又能通过“以声传情、以情育心”的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探索AI赋能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十分重要且有意义。

构建资源数字基座,打造沉浸式教学平台。依托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等场馆的数字化成果,系统采集整理《黄桥烧饼歌》等红色音乐作品,利用AI音频修复技术处理历史录音噪声。在深度学习“旋律补全算法”基础上,通过分析盐阜民歌的调式、节奏规律,补全《盐阜儿童团歌》等残缺作品。通过乐谱识别算法构建结构化红色音乐数据库,按主题、时期、精神内涵多维度标签化分类,形成可智能检索的红色音乐知识图谱。引入VR、AR技术打造“可进入”的历史场景,开发“盐阜老区红色音乐沉浸剧场”,在交互式体验中感受音乐创作的历史语境,使红色音乐教学突破时空限制。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开发精准化育人载体。人工智能创作辅助,活化红色音乐IP,推动红色音乐创造性转化。指导学生利用AIVA等AI作曲工具,以“艰苦卓绝抗战”为主题创作交响变奏曲。通过风格迁移算法,将《白菜心》等民歌改编,吸引青年学生参与二次传播。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分析关键词库,辅助生成契合时代语境的歌词文本,实现传统精神与现代表达的融合。利用AI编曲功能,引领听众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通过AI歌词生成技术,结合新时代盐阜发展的案例创作新歌词,实现红色音乐的“与时俱进”。同时,数据驱动教学,构建“红色音乐思政”智慧课堂。通过情感计算技术分析学生在聆听《保卫盐阜》时的面部表情与生理反馈,评估情感共鸣强度;利用学习行为数据生成学情画像,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建立AI评价系统,从认知水平、情感认同、实践转化三维度评估育人成效,形成教学闭环。

拓展实践协同机制,构筑长效化育人生态。校地共建共享,建立高校与地方红色场馆的深度协同机制,搭建实践共同体。联合新四军纪念馆开发“AI音乐导览员”,训练方言语音合成模型,用盐阜方言讲述《大红灯》创作故事;部署馆内智能编曲终端,生成个性化红色旋律纪念卡片。高校师生参与内容更新与技术运维,形成“资源活化—人才培育—服务反馈”的良性循环。红色音乐面向高校教师开放资源下载、在线编辑、教学案例分享等功能,教师可通过关键词检索快速获取所需资源,也可上传自己设计的红色音乐思政教案,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多学科团队赋能,完善制度保障。组建“思政教师+音乐学者+AI工程师”的跨学科教研团队,思政教师提炼精神内核,音乐学者指导艺术转化,工程师开发应用工具。定期开展“AI+红色音乐思政”师资培训,内容涵盖AI技术基础、红色音乐文化知识、思政教学设计方法等;组织教师赴盐阜红色场馆开展实地研学,增强对红色音乐的理解;邀请AI技术专家、红色文化学者开展专题讲座,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制定《红色音乐资源数字化建设标准》,设立校级“AI赋能红色教育”专项课题,将学生创作成果纳入学分体系。

红色音乐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苦难辉煌,传承着党和人民的深厚爱国情怀与伟大奋斗精神。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大模型在红色音乐叙事重构中的应用,实现“红色基因传承”与“思政教育提质”的双重目标。同时,需要警惕技术理性对历史严肃性的消解,建立AI伦理审核机制,确保红色基因传承的正确方向。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盐城市社科基金项目:AI赋能盐阜老区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路径研究〈25skC222〉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