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红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重要精神标识,“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目前,各地持续强化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和传承,红色资源在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丰富大学生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强化高校师生对红色资源的保护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新时代高职院校也需立足自身特点,探索红色资源育人的创新路径。
守正创新,明晰红色资源应用价值
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教育是最好的传承。红色资源是涵养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的教科书。用好红色资源,必须使之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题主色。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上各类意识形态和思潮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另一方面,红色资源承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引导大学生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
丰富大学生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思政课更偏重于理论的灌输,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全面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思政课改革创新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选取与思政课教学任务和目标相契合的红色资源,通过讲授、影视资源展示、红色资源实地教学等多种方式展开教学,做到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在丰富和优化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同时,更加鲜活、生动地展示中国共产党光辉的革命史和英雄们的英勇事迹,有效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灌输转换为主动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强化高校师生对红色资源的保护意识。红色资源属于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必须保护好红色资源。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理解历经岁月洗礼的革命故事、镌刻时代记忆的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蕴含的丰富内涵与精神特质,可以提高学生对保护红色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
多方合作,探索红色资源应用路径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应用的实现,需要统筹谋划、多方合作,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路径。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高校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的育人原则。高校党委领导班子是高校教育活动的领导核心。党委统一领导将会对红色资源的育人效果起到关键作用,确保育人工作的政治方向正确、资源配置合理、推进有力,为提升红色资源育人成效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中融入红色资源,如增设专项研究项目、编制相关的教材、开发本土化的红色文化课程等是实现红色资源教育目标的关键步骤,可以确保红色资源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的有效渗透,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优化人才,加强队伍建设。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育人队伍的整体素质会直接影响地方高校“三全育人”实效。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敬业爱岗的育人队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员育人的核心保障。一方面,加强对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党政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另一方面,可以聘用红色资源领域研究的专家、红色资源场馆的讲解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兼职人员,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
以文化人,创设良好氛围。将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红色文化育人环境,创设良好育人氛围。学校可以在校园显眼位置打造红色资源文化墙,展示红色历史人物、重要事件和经典文献,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接触红色资源的视觉标志,深化对红色资源的认识。此外,还可以通过官方媒体平台如校园广播、电子屏幕、报纸、网站等,发布红色资源相关的新闻、故事、访谈等,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红色资源的影响力和教育功效。
畅通渠道,构建反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反馈评价机制,是确保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实效的重要保障。反馈评价应秉持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主体性和客体性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畅通评价渠道,客观、公开、透明地收集评价反馈意见。根据反馈的信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及时调整,持续完善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202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4SJSZ03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