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以大运河文化带引领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
2017-11-21 09:16:00  来源:苏北发展研究院  作者:孙爱武 毛丽娜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全长690公里,占总长三分之一,涵盖8个地级市,共有7个遗产区、28个遗产点段入列,运河遗产丰富而集中,文化承载功能强大,社会生产价值也非常突出,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2017年2月和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作出重要指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9月,江苏省委就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在淮安调研,强调要努力把江苏段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味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同时,江苏省委提出“1+3”重点功能区战略,明确了以淮安、宿迁全境以及扬泰盐的部分县域为主要范围的江淮生态经济区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即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江苏的中心生态花园,发挥其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新常态和区域发展要求下,重新审视京杭大运河的生态内涵,准确定位运河发展方向,协调区域发展联动,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势在必行。

  一、充分认识京杭大运河的多重生态服务功能内涵与现实意义

  京杭大运河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是实现沿线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基础保障。作为重要的自然、社会生态系统,大运河的生态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产功能,包括农业灌溉(除河北段外基本服务全线,以苏北灌溉总渠通达的江淮平原为代表),航运交通(集中在山东济宁以南的中运河、里运河和江南运河,尤以江苏段显著,担负着长三角地区大宗物资中转集散及北煤南运的战略任务),水生物质生产(以洪泽湖、骆马湖、高邮湖等湖群为主)以及工商业联结(沿线钢铁、造船、纺织、电子、日化等工业门类齐全,商业流通较为繁荣);二是生活改善功能,包括淡水供应(沿运河城镇和“南水北调”工程服务地区居民生活用水及排水)和休闲娱乐(沿河景观游览、沿线特色城镇旅游体验与亲水休闲活动等);三是生态支持功能,包括调节水文循环、调节气候、土壤形成、维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质、环境净化和防汛防旱灾害调节等;四是文化孕育功能,既承载了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又促进了南方桑茶水乡文化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多元交融;同时,作为沟通亚洲海上“丝绸之路”和内陆“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纽带,大运河连接了中原汉族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中亚文化和中国内陆文化,成为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文化联结。

  “1+3”功能区发展战略要求转变资源利用思想,以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来实现各区功能互补,共建共享的平衡,最终达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从大运河的生态服务功能来看,这一战略的实施应逐步摆脱以前过分倚重其社会生产功能和生活改善功能的“获取”式思维和“消费者”姿态。另一方面,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其生态支持功能和文化孕育功能,以“常养长护”保运河“长生不老”,使其成为带动江淮生态经济区持续良性发展的“源头活水”,实现运河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共生长荣”。

  二、积极协调大运河江苏段各种生态要素培育的关系

  大运河的生态服务功能主要依靠水、河道和人三大生态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得以实现。因此,健康可持续的的运河生态系统须协调“治水”、“建道”和“惠人”的关系。

  首先,“治水”要打破各级水利部门、水文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和农林部门等的多头分割,疏通管理机制,集中人力财力,提高运河排污控污标准和实效。同时,要突破地域思维,追本溯源,切实从源头治理水体污染。如经由大运河连通入海的淮河,一路从西而至,河水污染较为严重,曾经一度因淮河污水汇入苏北灌溉总渠而导致江淮平原农业生产受损。此后,在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的交汇处,比邻苏北灌溉总渠,专门修建了淮安水上立交枢纽工程,实现了淮河入海与京杭运河各自独流,同时也满足了淮河入海水道泄洪和京杭大运河通航。

  其次,“建道”是为了用水,同时也是更好的治水。以水利水文管理部门牵头,以航运主管部门为辅助,联合运河沿线城镇市政规划建设部门,在维护运河水道原生态,保护运河遗产遗址的前提下,疏浚航道,连通水体,建设沿河景观绿道。同时,由于沿线水网连通错综复杂,航道、水位、水质和水量等水生态条件参差不齐,需要建设和维护大量船闸、桥梁、分流、调水等水利基础设施。仅淮安水上立交枢纽工程一项就由4座大型电力抽水站、11座涵闸、4座船闸和5座水电站共24座水工建筑物组成,历时3年建成。

  最后,“惠人”是为了让与运河命运戚戚相关的人们得其惠,感其恩,谋其事,担其责,主其位。畅通高效的水道运输,充满活力的城市,天蓝水清的亲水绿道,一城一貌,移步换景的城镇建设,都是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大运河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和谐统一的内在要求。

  其中,“治水”是根本,是当务之急;“建道”是延伸,是长久之计;而“惠人”则是中心,是驱动力量。“治水”和“建道”是为大运河的生态投入,“惠人”则为大运河的生态产出。因此,协调大运河江苏段各生态要素的培育应以齐头并进、“量入为出”和以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需求定位带动运河生态功能供给侧改革的原则进行。

  三、超前引导大运河生态“绿带”培育战略以辐射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

  1.产业转型,打造运河低碳经济带,铸造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经济动力源。全面梳理大运河江苏段沿岸工业门类分布和相关生产企业布局,特别关注其对运河的生态功能利用和保护情况,积极进行现状治理的同时,重点借助现代化产业园区,如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创业园区、农业示范区等,超前引导产业战略转移或转型升级,也便于对行业发展进行集中环境整治。对未来引进项目,重点考察其环境影响,尽量通过吸引人才打造优势创新平台,进而引进“轻资产”配置,“重科技”引领的企业和项目。低碳经济带的打造应该以运河所联接行政区域为线状发展轴;以航运物流业为龙头,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交通信息网络为平台,建成黄金水道航运带,同时积极推进铁路建设,分担航运压力,;以现有城镇为基础,船闸、港口、开发区为核心,结合城市化进行布局,着力发展工、轻、农牧渔业,形成沿运工业聚集带;同时积极发展商贸、旅游、饮食、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以较快的速度与较好的服务形成沿运商贸带,一根发展轴加上三带叠加,形成京杭运河江苏段交通快捷、工农商贸发达、城市密集、旅游兴旺的综合性新兴经济带。使其成为江淮经济带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持续有效的经济动力源。

  2.规划先行,筹划运河绿色风景带,涵养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环境保障源;建设运河宜居城镇带,凝聚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民生幸福源。江苏运河联接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沟通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宝湖、太湖等湖泊和湿地,风景资源丰富多彩。运河沿线,水网纵横、湖河密布,平原辽阔、丘陵起伏,自然风光美不胜收。规划运河绿色风景带应放眼全局、统一规划、加强协作、实现共赢,实现运河风景带“水清”、“树绿”、“花香”、“天蓝”、“船洁”、“航道美”的目标,为“绿色江淮”、“生态江淮”的建设提供鼎力支持,也为铸造江苏新的发展力提供环境保障源。沿运河城镇规划建设要注意避免沿岸城市在对运河的旅游开发中缺乏合理的规划、保护,贪多求快,盲目跟风,失去本真特色;应合理划分缓冲区、保护区和限制区,重“天然涵养”,忌“大兴土木”,使运河古韵风貌与现代都市气息自然融合。同时,可在一些地理标志性遗产遗址区域构建风格统一的标志性景观,如在淮扬运河淮安段古黄河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处,可对应标志物的南北分色对比设计,在南北两岸的树种选择上精心策划,凸显对比度和辨识度较高的成林颜色,交相辉映又浑然一体,增强景观吸引力。

  3.文化引领,整合运河多层文化带,打造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文化凝聚源。运河江苏段是融历史遗存、典故传说、民俗手工、文化景观于一体的文化带。运河文化带可充分发挥运河文化优势打造沿运城市的品牌和“名片”,促进南北方文化流、信息流、物流的交融,并以其博大的统一性和开放性,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运河区域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帮助树立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激发社会活力。运河文化带的开发,可以运河江苏段为主轴,以运河两岸的历史文化遗址、自然风光、园林、美食、文化产业园、创意文化园等为载体,由政府组织、部门引导,通过专业队伍和广大群众的参与,挖掘、传承京杭运河江苏段古代、近代、现代的文化资源,通过结合新时代、新环境、新局面、新对象、新问题,创造出面向广大群众,人民喜闻乐见的新文化;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和参与到运河文化带的开发中来,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达到江苏段运河文化的新繁荣,建成京杭运河静态自然景观和动态历史文化景观相结合、古运河和古城相结合、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会贯通、数字资源平台与实体实景资源线上线下互动的运河江苏段文化带。以和谐的自然形态与充满生机的生态环境的长期浸润,塑造独特的运河“文脉”。它是江淮生态经济区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形成江淮地区新的发展力的文化凝聚源。

  新时期,善用运河生态力,打造运河生态纽带,凝聚江淮生态经济带的发展合力,逐步建成有生产活力、环境底蕴和文化朝气,并实现三者良性循环的生态走廊,才是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正确打开方式。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