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度召开,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提供了实践遵循。高质量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需要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的人民主体性,深化城市内涵式发展道路,从城市有机生命体系统出发,一方面不断积聚城市发展能量,使城市充满生命活力;另一方面持续提升城市品质,以高质量发展成效带给人们更加美好的生活。
南京作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江苏省省会城市和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在现代化城市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南京实践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南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基础性、综合性、枢纽性优势,紧紧围绕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发挥人民主体的创新创造力量,满足人民主体的美好生活愿望,以焕发城市有机生命体的强劲动能和彰显城市高质量的内涵品质,探索城市建设实践经验、形成城市发展示范引领,在特大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聚合发展动能,建设创新南京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发展动能要从人口规模扩大和基础设施扩充,转变为人口素质提升与产业技术升级,实现人才集聚基础上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把依靠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投入方式转变为依靠知识、数据、技术、管理等新型要素投入方式,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南京作为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社会服务全面的区域中心城市,一方面要着力贯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创新链重塑教育链,以产业链集聚人才链,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源源不断地为城市发展注入创新主体的实践动能;另一方面要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平台建设,着力孵化和培育高成长企业,为企业创新主体提供更加充分的要素条件、更为全面的政策支持和更优质的营商环境,实现经营主体创新与城市发展创新的同频共振。
提升民生效能,建设宜居南京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群众是城市建设的主体,也是城市发展的受益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现实需求,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为城市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城市作为人民美好生活的载体,必须把人民安居乐业、宜居安康的需求放在首位,着力提升民生效能,将最好的资源和最优的环境留给人民,不断创造宜学、宜业、宜居、宜游的美好生活。
南京是著名的历史古都和文化名城,古都自然历史风貌与滨江现代都市格局交相辉映,既有历史积淀的厚重感,又有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建设宜居南京,要从保护古都风貌和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两个方面的协调推进入手,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一方面对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做到应保尽保,全面保护历史街区的总体格局和街巷风貌,充分彰显城市的人文特质和文明底蕴,为人民群众厚植文化根脉和家国情怀,将人们对城市家园的眷恋与文化归属感、自豪感统一于丰富的城市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以文化和科技赋能城市更新,通过功能改善、服务优化与审美设计、空间塑造的有机结合,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于共建城市美好家园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奋斗的人生历程之中。
构建生态绿能,建设美丽南京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系统,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美好共生。因而,城市发展模式要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向“绿色、低碳、循环”转变,在推进能源结构转型、污染防治攻坚、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通过扩大绿化面积、修复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和调节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绿色增长的技术创新驱动力,构建城市发展的生态绿能。
南京是长江下游拥江发展的特大城市,形成了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城市空间布局,自然山水的钟灵毓秀与绵远悠长的历史文脉构成了南京城的美丽底色。南京作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之城和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引领城市,需要将这颗长江之滨的璀璨明珠建设得更加美丽。一方面强化自然生态的保护,以长江大保护为己任,建设美丽的滨江岸线和生态廊道,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彰显南京人文绿都的时代魅力;另一方面加快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绿色技术的精确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不断完善低碳制度和监管体系,创新绿色发展的激励机制,以“公益+市场”的项目协进,激发更多市民投身到美丽城市家园的建设中来。
铸就安全品质,建设韧性南京
发展与安全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双翼,两者互为前提,缺一不可。统筹“发展—安全—韧性”的共生基础,是增强城市生存力与发展力的关键。只有让人民群众在面对自然灾害、社会冲突等各种挑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和支持,享有更安全、更稳定的生活环境,才能实现以城市韧性为基础的高质量发展。铸就城市安全品质,不仅要保证城市各种基础设施运行的稳定性和各类建筑使用的安全性,而且要提升城市抗击自然灾害和其他风险的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南京作为省会和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大、建筑密度高,城市功能多元、运行系统复杂,对城市安全品质要求高,必须着力加强韧性城市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住得安心、出行放心、生活舒心;另一方面全面提升城市防洪防灾标准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科学精准的防灾预警系统和敏捷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效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生活保障。
导扬德善品行,建设文明南京
城市发展是人与环境不断互构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合作共享关系、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空间,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和城市精神成为人民主体建设城市家园的内在德行要求。人们对于城市美好生活的体验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充裕和便利上,而且体现在精神生活充实和德行上,在将自身内心世界向善的道德动力与城市生活环境赋予的道德激励相契合中,形成城市文化共同体的价值共鸣与文明力量。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文脉为一座城市注入的文化基因是文化共同体精神凝聚的核心所在,也是塑造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成为涵养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化自觉的力量源泉。
南京崇文重教,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文学之都,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学积淀,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文化宝库,也成为建设文化强市和文明城市的资源禀赋。建设文明南京,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将赓续历史文脉、展现古都风貌、导扬德善品行有机融入市民日常生活,筑牢城市历史自觉、文化自信和道德自律;另一方面要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系统性解码城市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融入科技力量全面激活城市文化基因,以南京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文明的样本示范。
型塑治理品格,建设智慧南京
以人民城市理念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诉求,作为一切治理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治理的核心在于精准回应人民群众诉求、有效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治理的首要目标,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人民主体的创造力,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将民生需求转化为多方协同共治的具体行动。只有让人民群众深度参与城市治理过程,才能不断增强市民主体意识和归属感,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型塑现代化城市的治理品格,必须牢牢把握“人民性”这一贯穿城市治理制度体系的核心内涵,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的独特制度优势,同时推进治理体系的数字化转型,以新一代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南京作为特大城市,承担着江苏省省会城市和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和辐射带动功能,同时也是“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城市体量大、辐射范围广、运行速度快、外向型程度高,对城市治理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智慧南京,一方面要着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基层政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工作上,注重治理投入和城市治理中的统筹协调,围绕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深化基层治理,在群众身边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着力强化以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为引领,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时收集和分析城市运行数据,深化技术集成和数据互联互通,建强“城市大脑”,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治理成效更加符合人民利益。
[作者为南京市社科联主席、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基金省市协作项目课题“深化南京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研究”(24XZB00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