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人文经济:中国式现代化江苏实践的主要标志
2023-12-05 09:46: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向民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谈到现代化时,语重心长地说,“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总书记心中的现代化的愿景,也一直是总书记对江苏的期待。

第一,江苏实践为总书记思考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样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江苏考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江苏发展精准把脉、擘画蓝图。可以说,江苏的社会文明建设是在总书记亲自关心、亲自指导下开展的。从强富美高到人文经济,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江苏实践。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要求江苏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并明确要求江苏在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其实是要求江苏在各方面协调发展上担当新使命。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地方考察,就来到江苏徐州。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京等地,又赋予江苏“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任务,继续强调了江苏在全局发展中的先导性、示范性和探索性。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苏州、南京,赋予江苏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的“四个新”重大任务。与此同时,总书记再次要求江苏研究“人文经济学”。

十多年来,江苏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谆谆嘱托,持续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实现新跃升,文化创新创造成为新优势,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新提升。这一切,都为人文经济的发展建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也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指明了方向。

“强富美高”是人文经济的基础。从“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提出,到江苏“四个新”的重大要求,直到提出人文经济,其实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围绕“强富美高”展开的江苏实践,与人文经济是一脉相承的。“经济强”是人文经济的基础,是前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百姓富”是民生提升需求层次的基础,衣食足而知廉耻,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美不美、公平不公平、公正不公正。“环境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生态环境好,是赏心悦目和健康的保障,是美的生活。总书记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社会文明程度高”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人文环境,是好的生活和公平、正义的社会体验。

第二,人文经济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案例。人文经济不同于人本经济,更多体现的是民本。西方人本思想崇尚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东方民本思想更多体现为一种政治伦理。《尚书》中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礼记·大学》中指出,“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到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才能有贞观之治。明末清初,黄宗羲更进一步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多次强调国家“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多次嘱咐领导干部要“为政以德”,要牢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进而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创造,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马克思主义的民本思想得到了真实而充分的体现。共产党人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己任,以共产主义——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共同体的实现为最终目标,从而实现了真正的以民为本,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

可见,人文经济思想是对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弘扬,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持,从而坚持了人民立场,体现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第三,人文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人文经济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认识论,也是一种方法论。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人文经济不同于物质经济,更多体现为一种精神经济。人文经济是物质生产力极大提高后,人类社会所呈现的高级经济形态。从物质匮乏到追求精神富足,满足美好生活的需求,反映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人文经济的前提是小康,是在温饱解决后升级的经济形态。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苏州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中天堂的模样。这里经济富庶,环境优美,文化昌明,社会和谐,在这里生活无疑是人生最大的理想。

人文经济是精神文化资源化和人文资源经济化,是将人文精神变为一种通盘考虑的资源,不仅仅考虑矿藏、交通、产业配套,还要考虑人文资源。名胜古迹、历史传说、文化名人,都成为一个地方的标识和最稀缺的资源,也为今天促进文化的产业化和文旅融合提供了重要支撑。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家支柱产业。更重要的是,人才正成为经济竞争的重要变量。一定程度上,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来说,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软实力。

人文经济强调人文精神对经济的正面推动作用。将人文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文化经济的巨大宝藏。精神文化引领,可以成为激励人民持续奋斗的伟大动力。一是理论指导,如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对上世纪90年代江苏的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二是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在江苏这片土地上,红色文化的底蕴深厚且内涵丰富,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不竭的动力。三是良好的人文素质,也使得经济发展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如训练有素的勤劳的员工、阳光向上的民风。四是营商环境。以政治清明、廉洁、诚信、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为代表形成的政治环境,以及包容、开放、友善的人文环境。

人文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文经济要求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为中心,配置资源,以文化创意重组产业链,品牌、创意、设计等成为最重要的竞争力。产业的文化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为产业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省委党校第49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