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助推现代化新征程
2017-11-21 09:08:00  来源:长江产经智库  作者:孙映祥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这为今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新目标、新思路、新要求和新途径。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为现代化进程提供支撑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01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历经“补短板”的艰辛历程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在拉动内需、促进民生、支撑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空前的经济大萧条,美国推行了著名的“罗斯福新政”,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建项目不仅提高了就业,增加了民众收入,还为后期美国经济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薄弱、起步较晚。从建国到改革开放的近30年时间里,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其重要内容包括大规模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1954-1977年,全国共完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2996亿元,年均增长8.7%。这一时期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中工业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他行业。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全社会投资规模很小,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为此,1979-1989年,国家利用有限资金加大重点行业投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479亿元,年均增长10.7%。

  ——1990-2002年。在国债资金的拉动下,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入迅猛发展阶段,一大批重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并开始发挥效益。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0249亿元,年均增长26%,比1979-1989年年均增幅高15.3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均增幅高4.5个百分点。

  ——2003-2008年。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工业投资增长加快,国家资金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资金来源渠道呈现多样化。投资总额246770亿元,年均增长24.5%,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8个百分点。

  ——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4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超过2.2万公里位列世界第一,占全世界的60%以上。公路总里程469.6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3.1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1万公里,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0388个。颁证民用航空机场达218个,定期航班通航城市214个。城市交通、信息网络、水利建设等也取得飞速进步。2017年前三季度,这些领域的投资增长仍然保持20%左右。

  经过68年的艰难历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交通运输建设突飞猛进,由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管道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四通八达;信息通信和邮政基础网络发展迅速,信息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之首;环境管理和保护、城市公共交通、绿化、污水处理、供电供水供气等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曾经是国民经济“瓶颈”的基础产业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乡面貌极大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经济运行基础更加牢固,经济发展潜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拉动内需、改善民生、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2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站在推进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按照“补短板、保基本、兜底线、促民生”的要求,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结构,提升品质,推动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完成,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基础设施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现代化进程,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1、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之一,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推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大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有效供给,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有利于更好发挥其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功能,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在要求。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基础设施建设在经历“补短板”和“总量扩张”之后,进一步完善网络建设,转换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功能,通过创新提升品质,是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实现增效升级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基础设施建设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现代化进程要求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外部经济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面对现代化新征程的新趋势、新要求,各项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业态不断涌现,新产业日益成长,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网络化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提质增效升级,推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也是大势所趋。

  03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的重点内容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总体目标是:通过统筹推进综合交通、信息通信、城乡建设、生态环保、农业水利、能源保障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功能完善、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绿色环保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1、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坚持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构建由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民航机场等构成的快速交通网,打造通道联通、区域城乡覆盖、枢纽功能完善、运输服务一体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一体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化枢纽空间布局,集约建设综合客运枢纽和货运枢纽,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推动邮政和快递处理中心与铁路、公路、航空枢纽同步建设,推进机场、铁路站场、公路站场、港口码头、邮政和快递功能区设施网络化建设。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共同推进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加强内陆沿边地区口岸和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多式联运跨境交通走廊。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物流体系和走廊建设,启动实施重构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全面推进口岸信息化,围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跨国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推动形成国际物流大通道。

  2、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应用信息技术完善基础设施网络。运用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整合网络基础设施资源,推进有线宽带、无线宽带及三网融合,加快包括云计算、信息安全服务及测试中心等信息共享平台,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体系。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快应用信息技术引领、武装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网络化进程。

  3、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结构。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推动基础设施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把老少边贫地区作为攻坚重点,扩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围绕通路、通水、通电、通互联网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

  4、完善水利、管道等基础设施网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推进水资源科学开发、合理调配、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完善城市交通设施,进一步优化城市路网格局,提高道路通达性。统筹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地下管网和防洪防涝等设施网络化建设,加快实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专项规划,新建道路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推进包括水、电、气、热管网,以及道路、桥梁、车站、机场等设施的感知化与智能化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04

  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主要措施

  1、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坚持规划先行,遵循城镇化和城乡发展客观规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充分考虑区域平衡、城乡协调、资源环境影响,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公共服务配套规划,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有序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避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

  2、实施倾斜政策,以重大项目带动,补齐短板,提升互联互通水平。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通过重大项目实施向中西部倾斜,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构建互通互联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重点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和国家支持力度,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实现创新发展,更好辐射带动其他地区。深化“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突出重点,带头先行,在互联互通建设中实现合作共赢。

  3、应用信息技术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应用互联网、移动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基础设施领域网络覆盖水平,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促进网络化 。推进大数据建设,优化数据中心区域布局。消除“信息孤岛”,建设一批覆盖面广、功能齐全、互联互通共享的数据资源中心、信息交互中心及服务平台。

  4、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和枢纽建设。加快建设集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及城市交通于一体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一批现代化、开放式、立体化的全国性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化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和服务功能,优化中转设施和集疏运网络,强化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化衔接,实现不同运输方式协调高效发展,提升交通物流整体效率。

  5、深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在保障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创新融资方式,采取BOT、TOT和PPP等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促进多元建设主体加强协作、互利共赢。

  6、加快推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实行基础设施领域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确定基础设施的功能布局、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推进绿色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统筹利用基础设施通道、线位、枢纽等资源,推行适应节约土地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推进废旧材料循环利用,鼓励工程建设企业加入区域资源再生综合交易系统。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水污染防治,强化生态型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加强林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水基础设施保护,系统整治江河流域,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